在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分对错的,人们平日里为了讨生活就已经很累了,只要被大势裹挟,也懒得去辨别事情真伪,只要站在人多的一方,便可以居高临下的指责谁或者支持谁,这正是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
宋玉自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拉拢地位平凡却数量庞大的普通人,他们对弱者有着先天性的亲和,对同为弱势群体的古灵儿也会慷慨发声。
接着便是挑起性别对立,一句巾帼不让须眉,唤起绝大部分女子对于当下男女不平等的控诉,使得大部分女子都站在同样身为女子的古灵儿一方。
最后,宋玉讽刺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君子们,偷换概念,让人们认为只要针对古灵儿,那你就是个小人。而人们本能的会同这类人划分界限,拉开距离,谁都不会承认自已是其中之一。
有此三步,彻底将自已立于不败之地,也将古灵儿吹捧了一番,相信这件事传出去以后,自已的风评多多少少能改变一些。
白川这时候满脸通红的坐在椅子上,不是羞得,而是怒的。站着鼓掌的人群们像一圈高墙将他很好的遮蔽了起来,让他避免了同宋玉对视,给了他一点安全感。
他已知从诗词立意上已经不能再对宋玉发起攻击了,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已反败为胜呢?事情到了这一步,谁都能看出来是自已在针对宋玉,就算就此罢手,也无济于事了。
若是先前的一番针对,只是想要宋玉吃个哑巴亏,让他在学校里身败名裂,以报宋玉顶替白羽名额的仇怨。
那么如今的白川是真的想让宋玉死。
讲堂中的气氛渐渐平息,孙心智满脸欣赏的看着宋玉,他和马院长自是见识过宋玉的文文采斐然,一篇《奉天塔序》乃是文章,一篇《玉春楼》可称七律,如今又来一篇《青玉案》是为情词,如此诗词文章皆为精通之人,确实让老孙起了爱才之心。
“白川,宋玉方才的一番讲解你可听明白了?你心中疑惑是否可解?
一瞬间,众人都将目光移向了坐着的白川,目光不乏一些鄙夷厌恶之色。
白川深深的吸了口气,像是终于决定了什么,他微微站起身来,躬身行礼:
“孙总教习,这首《青玉案》学生受益良多,确实是首好词,而宋兄方才一番讲解也足以见得宋兄的诗词造诣,但总有件事压在学生心中无法释怀,还想请宋兄解答。”
宋玉心中大动,感觉到某种自已从未察觉的危险悄然靠近,他死死盯着白川的脸,那神情带着一丝释然与决绝。
孙心智听到白川还拉扯宋玉不放,不由得也有些恼火,本来这是堂轻松愉快的鉴赏课,如今都快搞成辩论课了:
“白川你有何不解一次性说完,学术交流不用拿着文士的那种架子。”
白川听到孙教习点头同意,开口道:
“白川一直不解,宋兄平庸二十余年,怎么到了这太学府中便像是突然开窍了一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若说是宋兄二十年如一日藏拙府中,直到令尊逝世,让你性情大变,开始锋芒毕露,那倒也说得通。”
宋玉听闻白川的话面色沉了下来,自已父亲的死亡一直是他心中的痛,自已也曾十分的自责,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进入官场,成为父亲助力,如今白川亲口将这伤疤揭开,看来真是想同自已不死不休。
白川不理会宋玉灼灼的目光,不卑不亢的朝着众人说道:
“诸位有所不知,在下白川,家中有个胞弟名为白羽,我两同为江南白家分脉之人,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参加这届学院举荐考的资格,与诸位成为同窗。
但我和胞弟并没有认命,勤学苦读,笔耕不辍,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不敢有一丝懈怠。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竟然在白家内部举荐选拔之中力压族中一众主脉兄弟姐妹,成为前两名。我们兄弟二人相拥而泣,本想着终于可以拜入太学府,完成自已读书的梦想。
可世事无常,族长大人告知我们兄弟二人只有一人能入太学府读书,而另一个名额却被永安之中一位豪门子弟买去。
白羽无可奈何,明明他比我更加有天赋才华,也更加优秀,但他却将这唯一的改变人生的机会让给了我,他哭着对我说:“我还年轻,我的未来还有机会,可是兄长若是错过了这次,那便是永远错过了。”
白川说到此处声泪俱下,悲愤万分,听的在场众人升起了恻隐之心,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浓浓的兄弟情义,却也是更加痛恨那个冒名顶替之人。
白川见众人窃窃私语,皆是替自已弟弟惋惜。直言冒名顶替之人不当人子,心里冷笑,宋玉啊宋玉,就你会造势逼人吗,我这可是学的你,他擦去了眼角的眼泪,直直的看向宋玉,眼神悲切又带着些许愤怒,质问道:
“我来永安念书之时,我二弟送我至江边,他将一页书帛赠与我,上面书写一句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求学路漫漫,二弟想借此诗句,激励我不要被世俗闲言所干扰,不要被被永安的锦绣繁华迷住双眼,要做那遗世独立的君子,不忘初心,刻苦勤勉。”
“白某将这锦帛视若珍宝,贴身安放,可就在入学那天,这锦帛却不翼而飞,我苦苦寻找而不得,没想到如今却在这文殿课堂上看见了我二弟的诗句。”
“我白川想问问宋公子,您顶替我二弟的入学名额也就罢了,毕竟我们无权无势,我们兄弟俩认。可您为何还要剽窃我弟弟的诗句,您的良心不会痛吗?”
白川此言一出,全场师生一片哗然,就连孙心智也是紧皱眉头。
这首词在近日已经传遍永安,其上阙的永安夜景虽然描写极其生动优美,引人入胜,但全词的点睛之笔却在下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上,若是没这最后几句,这词可称不得千古之词了。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