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张晚宁就起来了,顶着两个熊猫眼,随便从厨房拎了个篮子,里边装了瓶水就出来了,一块玉米饼被她忘得彻底,孤零零地躺在碗柜上。
打了个哈欠,把大门门栓打开,就往村口走。
路上还有些雾气,看不清人影。
有很多人都刚从家里出来,男的扛着锄头,女的就挎着篮子。
她们普遍都穿着这个年代特有的绿色蓝色外衣,裤子为了方便都挽到了小腿,脚上穿着打补丁的布鞋。
脖子上、肩膀上搭着毛巾,有的干脆就系在胳膊上。
生活条件普遍都艰苦,即使有个别富裕的人家也不会和一般人家有太大差距。
张晚宁跟在后面。
走在前面的打着手电筒引路,后面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赶着牛车。
牛车上拉着等会儿犁地用的爬犁,还有育好的苗。
牛车后面跟着一伙人,专门拉着几个板车,车上用袋子装的是种子和一些辅助工具。
张晚宁出门的时候就碰到了蒋灿华,蒋灿华就拉着她一起走。
她还不没适应早起,早上头昏沉沉,再加上这几天事情多睡得不好,现在脑子还是不清醒的。
就连蒋灿华叫她,她都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
她的篮子里就装了一条毛巾,还有用罐头瓶子装的水,东西少得可怜,昨天晚上她在家也准备玉米饼子,就是用玉米面和着搅碎的青菜叶子,再加点水。
谁叫她早上忙忙活活忘拿了。
蒋灿华看她就带了这么点东西,嘴上责怪她,手却从自已的篮子里拿了两块玉米饼子塞进她怀里。
张晚宁一顿折腾,一会儿还要干活就没和她拉扯,把饼子装进篮子里。
这婶子虽然总是好心办坏事儿,但人是真挺好。
她俩跟着队伍的后面,一直到了村头。
又等了一会儿,人差不多都到齐了,有几个戴着红袖的人走了过来。
这几个她记得都是大队里的小队长,尤其是其中那个穿着黑色衬衫的看着年纪不大的小伙子。
没记错的话,他好像叫宋清,就是昨天张晚宁被分到的一队的队长。
看着年纪也就二十多岁的样子。
几人在一边商量了一会儿,随后各自回到自已的队里。
各个小队长点着花名册。
“李铁生。”
“到。”
“周晓。”
“到。”
……
张晚宁看了看名叫周晓的姑娘,身量高,嗓门大,让人一下子就注意到了。
蒋灿华拍了拍张晚宁,“瞅啥呢?”
张晚宁回过神,“在看刚才喊到的姑娘,周晓。”
蒋灿华点点头,“那姑娘是去年来下乡的知青,别看是城里来的,这姑娘干活有股子拼劲,去年就被调到一队来了。”
“张小花。”
“张小花?”
宋清挠挠头。
人没来吗?
大队长昨天亲自点的人,今天他就没带好。
众人听着叫了好几遍的名字,也纷纷寻找。
“哎呀,那小姑娘呢?”
蒋灿华还和张晚宁最后面聊八卦,就感觉四周人动起来了。
她反应过来,连忙用手肘碰了碰张晚宁。
张晚宁这才听到前面的人叫自已,奈何她这小身板常年营养不良,和同龄比都瘦一圈,还在最后面,所以大家找了一圈也没看着这小姑娘。
张晚宁在小队众人注视下,迅速举起了手,“到!”
宋清点点头,合上花名册。
清点好人数,就招呼着出发了,最前面的人举着一面旗子,后面的大部队就跟着他走。
今天就是要趁着早上抓紧把秧苗都插起来,这样插的秧才会好活。
张晚宁跟着宋清的一小队去了北面的地里插秧,一起的还有三小队的一帮人,他们的队长叫肖杨,大高个,五官算得上英俊。
看着是个活泼的性子,自打出了村子,就带着他们队里的知青一起唱歌,一会儿众人都活络了起来,情绪也变得高涨了,你接一句,我顺一句,之前的沉闷气氛被一扫而空。
这人,让她忍不住多看几眼。
北边的地走过去要路过一条大河,河上还有一座桥,因为前段时间下雨,这桥现在不安全两个小队长商量了下决定绕路,走山上土路过去。
这土路万不得已是不会走的,这边的山更陡,尤其是下过雨,别说是人,就连牲畜走起来也费劲。
两个小队长进山前,检查了下队伍和后面的板车,又招呼几个知青小伙子跟着后面一起推车。
一行人小心翼翼,一边要防着山边的废土滚下来,一边还得注意脚底下的泥巴地,一不留神,脚就陷进去了。
费了不少功夫终于看见前面举旗子的人停了下来。
可算是到地方了。
张晚宁累的气喘吁吁,半个身体靠在树上,腿还在抖。
望着眼前一大片地,她陷入了沉默,她今天不会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吧。
这么多地,他们来的人也不多,给她两天都未必能行。
宋清召集小队开了会,直接把人分了两组。
算上张晚宁有七个女的,蒋灿华也在一小队,还是队伍的主力。
张晚宁被分到边上的田垄,这边一趟地比其他地方要短一些,活也相对少一点。
队里分了几个爬犁,男的负责推爬犁,女的负责在后面插秧。
三小队也自已分了工,开始从另一边往这边赶。
别看这些人刚才一路上在一起嘻嘻哈哈的,但到了干活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
张晚宁看着前面推爬犁的大哥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
队长的哨子声一响起来,拉着爬犁就闷头往前赶,尽管肩膀上盖着毛巾,此时也不管什么用,几个来回下来,隐隐能看到衣服下的血痕。
宋清喊完,也立马投入干活,拉着爬犁也往前冲,淤泥把草根带了出来,趁着拉完一趟,还到牛车上面卸苗,把苗搬到地头。
干的比别人快还干的多。
宋清所带的一队大概有三十来人,一般都是按户来分队的,但是近两年大队要抓生产,就提了一队,做先锋队。
原先由宋清的爸爸担任队长,后来因为山体滑坡,救人受了伤,就此被调到别的地方了。
村里能挑梁的人是有,但一圈下来大家都选了宋清,一是年轻人有干劲,平时队里出力不在话下,二是人家爹为了救人受伤,是有大功绩的。
怪不得这么年轻就能稳坐队长的位置。
队里的女生也是铆足了劲,取秧,弯腰动作一气呵成,动作丝毫不拖泥带水。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