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基地地址后,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全部齐聚“哈工大地外基地设计院”,希望通过各位大佬思维的碰撞来擦出智慧的火花。这天的一大早,李佳桐随着导师一同步入设计大厅,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在璀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且迷人的光芒。凉爽的石质感触透过鞋底清晰传来,让她的步伐不由自主地变得更加庄重。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厅中央位置不断旋转的,由全息投影仪投射的溶洞三维模型。那模型格外引人注目,仿佛是一个神秘而奇幻的存在。各种充满了科技感的先进设备有序错落在四周,那些线条流畅的控制台,闪烁着蓝色和绿色的指示灯,宛如来自未来世界的产物,散发着令人着迷的光芒。
大厅不同位置传出淅淅沥沥的交谈声,各路大佬聚成不同的小群体,相谈甚欢。能从他们激昂的语气中感受得出他们心中按捺不住的激动。大家都对能参加这个有着跨世纪意义的基地方案设计中来,感到无上的荣誉。
随着人员的陆续到齐,开始进入基地的规划设计论证阶段。各方大佬纷纷发言献策。设计院的负责人陈宇站在模型前,首先开口:各位,最新的溶洞数据想必大伙都已经详细研读了。现在就需要大伙群策群力,根据最新溶洞探测数据来掌握隧道三维空间的准确形状,来进行基地的构建设计工作。以便指导基地的土建及后期设备安装,土建上的误差必须首先在图纸上消化。欢迎大家踊跃提出个人的想法。
从地质结构来看,这个溶洞虽然稳固,但考虑到随时会有陨石撞击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在基地的关键部位加强支撑,并且设计一套实时监测系统,能第一时间检测到地质结构的变化,为宇航员的安全保驾护航。他手中的激光笔在模型上指出几个重点区域,地质学家林博士首先说道。
物理学家张教授紧接着说:能源供应是重中之重。虽然我们的基地选址在月球的南极,每年极昼时间长达 300 多天,但单纯太阳能发电太过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因为在月面随时都会面临太阳风、微陨石袭击的风险。应该同时考虑建造“同位素温差发电机”以及建立完善的地下电能存储系统,增强基地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可以考虑采用“阳光导入系统”作为基地内照明光源,节能环保。
人工生态密闭生存试验学家刘总工提出:要保证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内部的生态循环系统必须高效。我们要规划好植物种植区和废物处理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应加强月壤改造成可种植基质的研究。
航天工程师李博士强调:交通和通讯也不能忽视。基地与地球的通讯要保持稳定,应该尽快完善“地月空间星链系统”的建设。同时内部人员、货物交互系统也应完善,从而增强效率。可以考虑在基地内建立完善的索道系统来加快人员、货物的运输效率。
材料科学家赵教授补充道:选择适合月球环境的建筑材料至关重要。要能承受极端温度、辐射,还要轻便耐用。现阶段我们已研制出:轻质铝玻璃、月壤砖、玄武岩纤维、月壤纤维等,这些都可以在接下来的地面模拟建造时先进行验试验。同时应该把月球硅(Si)矿石的采集利用方案提上日程。研制 一台能完成对月球上开采出来的矿石中加工提炼出硅及把硅制造、装配成太阳能电池的集成设备母机,为后续超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也能极大的节约整个探月工程的成本也为国家后续登陆其它星球积累相关经验。
在基地最终设计方案有序进行的同时,祖国大西北深处的“地外建造模拟中心”也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月球场景的构建工作。得益于前期探测任务采集而来的三维数据,实现了基地选址地溶洞场景一比一还原,为后续模拟基地的 3D 打印建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
模拟中心坐落在雄伟的山脉与广阔的戈壁之间,其所处的偏僻位置,仿若一处被时代遗落的神秘之境。承载着探寻宇宙的宏伟梦想,坚定地矗立于此。它恰似那远处屹立千年、在文人墨客笔下独具风采的“玉门关”。王之涣那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将此地环境的荒凉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昌龄的“孤城遥望玉门关”,则恰如其分地称赞了我们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他们不畏艰辛、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坚守在这无边戈壁,默默地奉献着,彰显出英勇无畏民族气概。
中心占地面积广阔,配备了当下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其中,基地最具特色的是耗费巨额人力物力建成的,超大型真空模拟舱。它能够逼真地重现月球表面的真空环境,让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在近似真实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和测试。高度精密的材料实验室,专门用于研发能够在极端太空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究人员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尝试各种材料组合和处理工艺,以确保未来在月球上建造的设施能够经受住宇宙射线、巨大温差和微陨石撞击等严峻考验。实验室里,各种仪器设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灯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科研人员们专注的神情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动人。
设计院的团队与专家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反复设计论证。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总结出各种极具开创性的想法。一次次的模拟实验,方案在逐步完善,最终确定月球溶洞基地的最终设计方案。并把最终优化的方案上传至超算中心的智能系统,通过系统推演论证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陈宇看着最新版的设计方案说:大家看,我们综合了所有的意见,对基地的布局、结构、能源、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优化。
众人围拢过来,仔细审视着。
林博士点头表示认可:这样的设计在地质稳定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张教授也说道: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都有了保障。
刘总工微笑着说:生态循环部分应该能够满足长期居住的需求。” 李博士和赵教授也纷纷表示赞同。 最终,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月球溶洞基地的设计方案终于确定下来。
陈宇说道:大家的观点能统一了,那接下来就可以上报指挥中心做最后的审核,审核通过就可以着手进行地面模拟建造了。
在等待地面指挥中心试验结果的期间,月面的“哮天机器人”等也没有停歇,独立自主的携带着 3D 激光雷达扫描仪,不间断的探索并绘制“静海”溶洞管道更深处的三维模型数据,为后续计划及软件设备升级提供参考。
同时月球基地建设地也经受了一次特别的考验。由近期太阳异常活动引发的高强度太阳风袭击导致基地跟地球指挥中心失联将近3个小时,同时也对我们设备造成一定的损伤,但不影响正常的使用。事后经过收集的数据确认这次太阳风级别达到G2级别。
这次的袭击给我们起到了警示作用。随着我国月球活动的频繁,针对太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制定完善的太空应急处置预案。当危险来临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为此,加快离子防护罩及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的研究,早日为基地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