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抵达东吴时,迎接他的不再是宴会和笑脸,而是满城的愤怒和戒备。孙权亲自召见,脸色阴沉,周围的氛围凝重至极。诸葛亮不卑不亢,深深一拜,开门见山:“吴侯,亮此行非为辩解,乃为和平而来。关羽之举,实属鲁莽,亮代表蜀汉,愿承担所有责任,并提出补偿。”
孙权冷哼一声,道:“关羽之行,岂是‘鲁莽’二字可蔽?吕蒙乃我东吴栋梁,今遭此横祸,你让我东吴如何释怀?”
诸葛亮沉声道:“亮深知此事严重,关羽行为虽不可恕,但他并非无心,实则是中了奸计。且关羽已逝,再究其责,于事无补。亮提议,蜀汉愿割让数城以表歉意,并承诺今后双方互不侵犯,共抗曹魏。此外,亮愿意留在东吴为人质,以示蜀汉和解之诚。”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张昭、鲁肃等谋士交换眼色,显然未料到诸葛亮竟有如此决绝之举。孙权沉默良久,终缓缓开口:“孔明此言,确实让人意外。但此事涉及我东吴颜面,仅割地与人质,恐怕难以服众。”
孙权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内心的挣扎与考量。“孔明,你可知道,吕蒙之死,不仅是我东吴的损失,更是对我孙氏一族声望的重创。东吴的子民,他们渴望正义,渴望一个公道。割地与人质,虽显诚意,却难以平息他们的怒火。我若轻率接受,恐反遭非议,动摇根基。”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孙权所言非虚,东吴此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协议,更需要一场足以安抚人心的行动。于是,他缓缓起身,环视四周,目光坚定:“吴侯所虑,亮亦有同感。既然如此,亮有一计,或许可解当前之困。”
孙权挑眉,示意他说下去。
“亮提议,双方共同举办一场追悼大会,公开纪念吕蒙大都督。在会上,亮将以蜀汉丞相之名,正式向吕蒙公祭,表达蜀汉对此次事件的痛心与遗憾,同时宣布割地及和解条款,以此展现我蜀汉的诚意与对东吴英雄的尊重。此外,亮还将倡议两国联合举办军事演习,展示我们的团结一致,让天下人都看到,东吴与蜀汉虽有过节,但面对外敌,我们能放下私怨,共赴时艰。”
孙权听罢,眉头紧锁,似乎在评估这番话的分量。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最终缓缓点头,“孔明所言,确有深意。追悼大会与联合军演,既能慰藉东吴民心,又可彰显吴蜀联盟之坚不可摧。只是,具体事宜需详加规划,以免再生枝节。”
张昭、鲁肃等人见状,也各自展开思考,如何将这个大胆的计划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使之成为东吴与蜀汉关系的转折点。鲁肃首先发言,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孔明此计甚妙,但追悼大会的规模与形式需得体面,方能体现我东吴对吕蒙大都督的尊崇,同时也需邀请各路诸侯及使者,让他们见证吴蜀之间的和解,消除误解。”
张昭则从另一角度考虑,“联合军演虽能展示两国的团结,但训练调度、战术配合需精细安排,以防不测。我建议由陆逊将军与孔明共同负责,二人皆是军事奇才,定能确保军演圆满成功。”
诸葛亮微微一笑,对二人的补充表示赞同,同时补充道:“亮以为,除了公开的活动,私下的交流同样重要。亮愿与东吴的文臣武将深入交往,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亮提议,设立一个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两地学者、艺术家互访,通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传递和平与友好的意愿。”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