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三,杨永贵和杨平拿着杨永富昨天晚上开好的文书,跟杨树和杨林一起进城。
交了进城费,杨永贵和杨平一起到东市牲畜市场看驴,这里是最大的牲畜市场。爷俩走到东市最西边,还没见旗帜,很远就能闻到牲畜粪便的味道。
牲畜市场分三个区,牛市占最大的那个区,一排溜光水滑的水牛让杨平看的走不动道。
最干净、富人们爱去的是马市,走另外一条路,爷俩也不好奇没有进去瞧瞧的心思。
他们家可拿不出能买一匹马的钱来,况且养马更费钱,每日得用上好的草料来喂,可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起的。
过了牛市再向西,是卖驴、羊、骡子的地方,加在一起的数量比牛区的数量少一些,但这里地方比牛市小,显得更加局促,味道也更难闻。
两人进去后,仔仔细细的打量每一头驴。
杨永贵昨天晚上后来可是请教杨永富很多挑牛的方法,牛和驴都是牲畜,挑选方法应该也差不多。
先挑没有明显外伤的,眼睛精神、反应迅速、精神充足的驴,这样的驴没啥病。
耳朵要竖立的,耷拉着耳朵的也不能要。
接着就看牙口,牙口要好,牙口没病能好好吃草料。
就这样杨永贵和杨安还没看完多少就废了不少时间,当然也长了不少见识。
“大叔,你家这是要买什么样的毛驴?多大的,公驴还是母驴?”
一个卖驴的毛胡脸男子,看杨家爷俩在这个区里脚步不停的一会看看这家驴一会看看那家。
不挑不捡不是买东西的人,毛胡脸见杨家爷俩是真正想买驴,冲杨永贵主动问道。
“买快成年的驴,公母没想好,还没看好呢,你有什么推荐?”杨永贵听到有人搭话,也就搭了腔。
“您来看看我这的,一岁半、两岁的公驴母驴都有。”毛胡脸殷勤的招呼潜在客人。
“爹,咱们去看看去。”杨平见毛胡脸的摊位上确实有不少头驴,就想过去。
“不是我吹,我家的驴最齐全,你想要什么样的我就能给你挑出什么样的来。”毛胡脸面上一脸的骄傲。
“我们想要快成年的、没生病、耐力足的驴子,老板你看你有什么推荐。”杨平将自已的要求提出来。
“快成年的驴比正在成年期的驴价格低一些,养两年就能成年,而且这个时候的驴比小驴更硬实,不容易生病。这样的驴确实更划算,当然在驴市也不愁卖。”
毛胡脸嘴上说着手脚也不停,一会儿就牵来五六头驴到杨平面前。
这几头驴都很温顺,杨平和杨永贵掰嘴看牙,摸耳朵都没撅蹄子。
杨永贵见其中三四头品相都不错问:“母驴多少钱一头,公驴多少钱一头”
“大叔,您要几岁的母驴或者公驴?这一岁半和两岁的价格可不同。”
杨永贵想着家里磨石磨加上送货的活不轻,不能买头太小的,就回道:“两岁的。”
“两岁的母驴十八两,公驴十五两。”毛胡脸报了价格。
“你这母驴咋比公驴贵这么多?母猪都没公猪贵这么多”杨平一听竟然多了三两银子,不由有些咋舌。
“大哥,猪一窝能下好几个,喂得好一窝都能下七八头小猪崽子。这驴一胎就下一两头,母驴比公驴稀缺,自然就贵。”
毛胡脸见两人面色有些犹豫,“您也不要觉得买母驴心疼,这两岁的驴都快成年了,好好养一年。等能配种了,回头生的小毛驴就不止值三两银子了,您这样想是不是觉得母驴更划算一些。”
杨平听毛胡脸这样说,就开始畅想着以后家里有一大一小两条驴的景况,就觉得买头母驴更划算一点,心里也不心疼这三两银子。
一脸意动的看向杨永贵,杨永贵心思也松动了,来之前的预算是不超过十七两,还能留三两银子做备用。
这一下子超了一两银子,于是爷俩开始跟毛胡脸划价,最后价格没划下来,不过毛胡脸答应送半个月的草料,等会去官府上驴牌的费用也由毛胡脸出。
等价钱商量好,杨永贵从那三四头里挑出一头四肢健壮,身形较高大的母驴。
挑好驴,也不磨叽三人就去上牌。
杨永贵和杨平牵着一头驴走在西市,精神都有些恍惚,家里添了个大件。
到西市,就听到杨树报来的好消息,客云来后日推行豆腐宴,后日要定一百斤的豆腐,而且唐家以后每日也订五斤豆腐。
五斤虽然少,但是这是一个从平民市场走向上流富户市场的一个节点。
客云来推出豆腐宴以后,豆腐的名声更会在高端人群中传播开,有一家订豆腐,以后就有两家、三家。
祖孙四人卖完豆腐就回家去。
往常种好粮食,杨安一家就回镇上了,但今年杨安一家还没回去。
一是镇上也没什么活,没人催他回去;二是自从他知道家里要买驴之后,农忙还没结束就开始上山砍树,打算给家里搭个驴棚,再做一个板车。
杨平当然也能做,农户人家都会一点木工活,但杨安是木匠自然做的更结实。
于是,这两日带着杨松除了将家里的木盆等日常用物和干活用具修缮一番,就在家刨木头、给驴做食槽、做车轱辘。
更是捎带手的做了很多豆腐板,一些留在家里用,一些可以带到镇上给戚氏用。
杨永贵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去的路上自然是收到了很多注目礼。
虽然买的不是牛而是驴,也让人另眼相看了。这年头家里有头驴,说明这个人家里家底厚实,毕竟老话说的:“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只有家底厚实的人家才有底气买牲畜,不怕一场病让家里的牲畜死了,钱打了水漂。
在地里种种子的年轻人正伸着腰,就见远处杨永贵牵着头驴进村了,于是大声问:“三爷爷,这是去县城买了头驴回来了啊?”
“嗯,爷爷今天去城里刚买的。”杨永贵还没回话,杨树与有荣焉的说。
“霍,三爷爷,您家真的是发达了。”年轻人有些眼热,羡慕的说。
“送东西需要才买的,不然买它干啥。”杨永贵也不多说,牵着驴就往家赶。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