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际飞梭飞向目的地的时候,地球上的科学家没有闲着,他们在研究各种科技,之后发送给各个飞船,等它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们的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按照规划到达目的星球的飞船首先要寻找合适的类地行星或者小行星,在这些行星或者小行星上采矿,进行冶炼,提取有用的金属;剩下的非金属里面有碳硅氧等有用的元素,必须将他们储存起来。合适的时候到气态行星上提取氮气氢气等有用气体,氢气可以提取氘和氚用作燃料,氮气用来合成有机物。
万事开头难,仅仅金属的提取和冶炼就很复杂了,要把这些金属制造成零部件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工业体系。殖民飞船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空间都是这些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保证机器人在小行星上提取矿石后可以把这些矿石最终变成飞船的零件,这在地球上至少需要十几个工厂一步步配合才可以,现在科学家把这些设备简化后装进了一艘飞船。
下一步是要建立更大的工厂,提取更多的资源,为人类的殖民做准备。
关于在类地行星上还是小行星附近建立工厂一直有争论。
如果目标星系有小行星带,在小行星带上建立工厂是比较容易的,这样的小行星个头小重力也小,采矿比较容易,对于比较小的小行星可以直接带回工厂,比较大的就需要分割带回去。
对于个头较小的矮行星或者卫星,他们重力较小,一般没有大气层,起飞和降落不需要很大的能量,可以直接在这些星球上建立工厂,进行冶炼。
但是上面这两种情况下不论是小行星还是矮行星,它们上面几乎不会存在类似石油或者煤炭这样的物质,而人类的化工产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这就给殖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这个星系有带大气层的行星的话,可以去上面提取氢气等气体,人工合成后再进行下一步。如果所在星系没有带大气层的行星,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只能在行星上提取有限的氢和氮等元素,这样很影响进度。
在类地行星特别是带有大气的类地行星上建立工厂的最大缺点是这些行星重力大,很可能有稠密的大气层,起飞和降落需要耗费很多能源,而且还具有一定危险性。不过这样的行星往往资源很充足,工厂建立后就不需要换地方了。运气好的话碰到有生命的星球,上面资源更丰富,可能还有类似石油和煤炭等矿产,中间可以省略很多步骤。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两个。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合适类地行星情况下,利用小行星的资源一步步的建立类似戴森球的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提供更多的能源,为之后的移民建立一个可靠的中间站,路过的飞船可以进行补给。
第二种情况是有合适类地行星情况下,直接在行星上建立工厂,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为人类移民做准备。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