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总有一种宁静的感受,又带着 些许的伤感。叶子,一片一片地飞散到被秋风吹得很干净的地面,静静地躺着,忍受着岁月的剥离。
云绾雪和顾昔两人明天将要启程前往大学了,远去他乡的游子总会来到寺庙祈求平安。两人漫步在寺庙古刹的长廊里,听着脚步踏过青石板的声音,寂静的世界变得更加宁静。黄昏时分,风把阳光切成无数道光线,远远望去,这些光线像是有意识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天空中的云彩不断飘动,透过的光线也随之移动,照亮了一寸又一寸的空间,树影在瓦砖上摇曳,仿佛在冷冽的秋风中翩翩起舞。寺庙因为人的信仰而存在,它高高矗立在那里,庄重而又神秘。它不言不语,却仿佛能洞察人心,接收着无数人隐秘的心事和夙愿。
从古至今,寺庙中不断升起的香火发出毕毕剥剥的清脆声,缕缕青烟夹杂着一代又一代人虔诚的祷告,袅袅升起,再消散在空气中。我猜测着,这些香火想要将祷告的心愿带给上苍,之后便期待着我们再度还愿。
随着长廊走尽,人声逐渐嘈杂,阳光也一下子没了建筑遮挡,完全铺开,四散的光线无所牵扯地洒在寺中,像是织好的布,用力擦拭着每一处风景,锂亮的耀眼。大殿前的空地上,青石砖一块接着一块向前铺去,仿佛在指引着人们走向心灵的彼岸。
站在大殿前,我感到自已的内心变得平静而安宁。在这里,我仿佛能够远离尘世间的喧嚣和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寺庙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于信仰和心灵追求的执着和坚持。空地两旁放置着香炉,里面一排排的蜡烛闪烁着微弱却明亮的火花。它们被风吹得左右摇晃,仿佛在与风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斗争。但无论风如何拉扯,它们始终保持着燃烧的状态,长明不熄,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坚韧和不屈。
正前方的香炉中插着成把的香,顶端冒着丝丝的火光,烧成灰烬。这些香火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大殿之中,让人感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香炉中的香火不断地燃烧着,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永恒的信仰和力量。
这方天空中已然不复之前的清幽,香火烟气燎天,伴随着的是成股烟味窜入鼻腔,笼罩着整座大殿。但这并没有让人们感到不适或厌烦,反而让人们更加沉浸在这种神圣的氛围之中。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一种与祖先和神灵相连的力量。谁都清楚地知道,人不会像这种蜡烛一样长明不殆,有人说:“没有不灭的灯火。”正如此言,人的生死,也如同烛火,燃尽就在一瞬间。
不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声音清脆、悦耳动听,仿佛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其中。我静静地聆听着,试图辨别出钟声来自何处,又为何而鸣。钟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似乎就在耳边回荡。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许,这钟声是从那里传来的吧。
转向两边的文殊殿,香火长盛。我看到许多香客正在虔诚地祈祷,他们手持香火,默默地向菩萨倾诉着自已的心愿。大殿内弥漫着浓浓的香气,让人感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随着光线缓缓移入大殿,菩萨的面容也再度被照亮。菩萨宝相庄严,慈悲为怀,似乎在默默地注视着殿内的一切。我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这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菩萨的声音,他在告诉我:“人生短暂,如同烛火。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好每一刻,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我一眼望过去,下意识地仰视那尊正处在殿中间的佛像。菩萨五官泰然,神情肃穆,在历经千百年来岁月沉浸的时光中,它一直作为无数人的信仰在都城里存在着,正如那句所说:“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全都转化成了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
跟我一样有幸造访的游客,刹那间,心中都升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敬畏感。我不自主地就随着队伍依次向前,最终膝盖一松,跪在了垫子上。我不拜佛祖,不拜上天,只想拜这敬重的历史。菩萨身上尘埃轻,在夕阳下起伏,透过点点阳光,曾经都城的繁华、衰败、兵荒马乱、民康物阜,一卷又一卷的历史像是长轴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以这遗留的古刹为中心的绵延几百里方圆,城池不断颓,又不断重建。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将菩萨的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每一刀每一划都充满了对菩萨的敬意和虔诚。我仿佛看到了历朝历代的信徒们,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能够在菩萨面前虔诚地祈祷,祈求平安幸福。我仿佛看到了这座古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的风风雨雨,火灾、战乱、天灾人祸,但它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类文明的伟大。这座菩萨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历史上浮现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风花雪月,歌舞升平......于此种种,宛如盛大的火花,如今却早已归于沉寂了。
天将尽,不远处城市的霓虹灯即将亮起。 走过大殿,就是人声鼎沸的许愿处,无数条赤红色的条带被系在一起,上面用笔写着 每个书写者的愿望。成股的赤色就像是紫藤萝形成的瀑布,条条下垂,倒映着墙面形 成了一汪赤红的海洋。如同每年过节的春联,如同明信片上的寄语,如同用金钱求得 的一支上上签......许许多多的信物即便单薄如纸,但终究有着“多少襟情言不尽”的牵念 和缅怀。
站在许愿处的人们,有年轻的情侣,他们紧握着彼此的手,在红色的条带上写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有中年夫妇,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在条带上写下家庭的幸福和睦;还有年迈的老人,他们颤抖着手指,在条带上写下对子孙后代的祝福和期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的愿望即将实现。
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张红色的纸条。她走到我面前,微笑着对我旁边的男孩说:“哥哥,可以帮我把这个系在最高的地方吗?”男孩接过她手中的纸条,上面写着:“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希望我能考上好大学。”我抬头看了看,最高的地方已经系满了红色的条带,但男孩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男孩把她的纸条系在了最高的地方,然后对她说:“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小女孩开心地笑了,然后向男孩说了声谢谢。
我看着小女孩离开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为自已的愿望而努力奋斗,他们或许是为了自已,或许是为了家人,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我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悦和幸福,也感受到了人们的牵念和缅怀。这些红色的条带,不仅仅是愿望的寄托,更是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希望。
古今瞬逝,站在许愿树枝桠下的人,变了又变。仿佛能够看到手指轻捻,祈愿带被挂 在细细的绳子上的场景。顺着时间的缓慢推移,那些断断续续挂起祈愿带的人,从袍袄青衫,到西装革履,从云鬓宝髻,到马尾翘辫。
站在许愿树下的人,他们的身份和服饰都在不断地变化,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的虔诚和希望。在袍袄青衫的时代,许愿树下的人们穿着华丽而又庄重的服装,他们手持祈愿带,轻声细语地向许愿树诉说着自已的心愿。他们的愿望或许是祈求平安健康,或许是祈求学业有成,或许是祈求姻缘美满。无论是什么心愿,他们都相信许愿树会听到他们的声音,为他们带来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愿树下的人们逐渐穿上了西装革履,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虔诚和希望。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愿望或许更加现实和具体,他们或许祈求事业顺利,或许祈求家庭幸福,或许祈求健康长寿。无论是什么心愿,他们都相信许愿树会为他们带来好运。
再后来,许愿树下的人们又穿上了云鬓宝髻,她们手持祈愿带,轻盈地跳跃着,向许愿树诉说着自已的心愿。她们的愿望或许是祈求美丽动人,或许是祈求爱情甜蜜,或许是祈求生活幸福。无论是什么心愿,她们都相信许愿树会听到她们的声音,为她们带来好运。
最后,许愿树下的人们又穿上了马尾翘辫,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虔诚和希望。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愿望或许更加简单和纯真,他们或许祈求快乐成长,或许祈求友谊长存,或许祈求梦想成真。无论是什么心愿,他们都相信许愿树会为他们带来好运。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许愿树下的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的虔诚和希望却从未改变。无论是袍袄青衫,还是西装革履,无论是云鬓宝髻,还是马尾翘辫,他们都在这棵许愿树下留下了自已的足迹和心愿。这棵许愿树见证了人们的成长和变化,也见证了人们的虔诚和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木,更是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的象征。形形色色的不同身影出现在赤红色的瀑布下,又转身离开,像是一阵风般再度消失。佛,定也是记不清,它究竟走过了多少轮的朝代更迭,目睹了多少家悲欢离合,见证了多少次的世风日下。在冗长的时间中,即使再多的情谊,也终会埋没,留在史册上的,除却长安的盛景,除却那些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便只剩下层层交叠的落叶下埋藏着的车输痕迹了。 深意总迟解,将爱却晚秋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尽情地倾洒在大地上,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盛装。岁月如歌,时光荏苒,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而如今,它依然以它的美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云绾雪与顾昔二人并肩走在通往车站的道路上。这条路并不算太长,但对于云绾雪来说,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云朵上,轻盈而又愉悦。她只想快一点回到家中,洗漱完毕,然后拿起画笔,勾勒出笛洪的轮廓。她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能够将笛洪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
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他们的身影被拉长在道路上。她们的步伐轻盈而又坚定,仿佛在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为他们遮挡了些许阳光,也为他们营造了一片宁静的氛围。他们走过一片花海,花朵在夕阳的照耀下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云绾雪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花朵的芬芳,仿佛这些花朵为她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们继续前行,走过一片湖泊。湖水波光粼粼,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