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起来坐下吧。”
夜洛宸说完就挥了挥手让两边弯腰行礼的人都起来。
“今日是朕的永宁公主的庆功宴,是个高兴的日子,诸位不必拘礼,众爱卿今日可以尽情的把酒言欢。”
夜洛宸说完,江公公就对着一旁的小太监使了一个眼色,小太监会意,立马就从侧门跑了出去。
不多时,几个身穿绣着彩蝶双色花衣的舞姬就从殿外依次进来。
音乐一响,舞姬们就摆好了队形,开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各个官员旁边随侍的宫女则开始给人倒酒。
夜琦语今日穿着月牙素锦的宫装,衣摆下方展翅欲飞的仙鹤让白色的衣裙不再单调。
头上简单的玉钗和镶嵌着浅色宝石的银饰品则衬得夜琦语整个人少了几分霸道和不近人情,多了些超然物外仙气。
夜琦语端起玉杯抿了一口果酒,悄摸摸看向施清然的眼神里却带着几分说不清的缠绵。
施清然低下了头喝了一口果酒压压惊,不再去看在上面不断用眼神放电的夜琦语。
夜琦语知道施清然不宜喝酒,宴会开始前就告诉在施清然那桌伺候的宫女,把施清然的酒换上特制的不伤身体的果酒。
还必须要温的。
这也导致了在施清然旁边的宫女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她知道永宁公主就在上面看着呢!
所以整个宴会除了夜琦语跟施清然两个人的酒是特制的果酒外,其他人都是羊羔酒*。
见施清然低下了脑袋,夜琦语无声的笑了一下,然后准备收回视线的时候就看到了看向自己的张知浩。
夜琦语闲来无事就想逗一逗张知浩,于是乎就歪头对着张知浩露出了一个“核善”的笑。
张知浩手一抖,杯里面的酒就洒到了桌子上。
施清然用余光看到了这一幕,就知道这是夜琦语在逗弄张知浩了。
施清然无奈的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哎,小幼稚鬼!施清然虽然在心里叹气,可染着浅绛色的唇角却微微上扬了几分。
夜琦语正高兴着呢,就看到下面的枯叶蝶给自己使眼色。夜琦语扭过头就看到面色不悦的施贵妃。
夜琦语:.......
夜琦语对着施贵妃悻悻的笑了一下,然后就把视线移向了在大殿中间挥舞长袖,扭腰抬腿的舞姬。
啧,有些无聊。夜琦语吃了一口水果,百无聊赖的开始环视其他人。
然后就跟盯着她看的夜鸾对视上了。虽然夜鸾很快移开了眼,但夜琦语还是看到了夜鸾眼睛里面对她的妒忌和怨恨。
呵,夜琦语嘲讽的笑了一下。虽然她之前没有在京都,可她知道京都这三个月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尤其是夜鸾之前跟洛依裳想要对她的施姐姐动手!要不是她写信求她母妃帮忙,她的施姐姐说不准就受了伤。
她可是知道淑妃一直想跟平阳王那个老匹夫攀上关系,只可惜她的儿子不争气。
平阳王可舍不得把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淑妃的傻大儿。
现在,她要送淑妃母子三人一份大礼,希望淑妃不要太感谢她了!
酒过三巡,跳舞的舞姬已经退下,按照夜琦语的要求换上了杂技表演。
正当台下的几人正在表演踩高跷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就着急忙慌的跑了过来,在江公公旁边耳语了几句。
江公公面色一变,就快步走到夜洛宸耳边说着什么。
夜琦语脸上的表情没什么变化,依旧在惬意地吃着东西。
夜洛宸听到江公公说的话后,下意识的就看向了淑妃的位置。
淑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当皇帝是在看自己,对夜洛宸笑了一下。
夜洛宸没有管她,再看到淑妃旁边只有一个夜鸾,夜子稷那个不争气的东西并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
他的脸色更差了,又看了一眼平阳王妃旁边空着的位置,他就知道江公公刚刚说的事情八九不离十是真的。
但他知道这是夜琦语的庆功宴,只得自己忍耐着。
夜洛宸正准备起身去江公公说的偏云殿的时候,平阳王已经气的掀翻了自己面前的桌子,显然平阳王夫妻俩也知道了洛依裳的消息了。
夜琦语侧过身子看着施贵妃,用眼睛先是看了一眼夜子稷的位置,然后又看了一眼平阳王的位置。
施贵妃看懂了夜琦语跟她的眼神交流,知道了前因后果后也就放下了心来。
反正这件事跟她可没有关系,小阿语动手肯定不会留下把柄的,她也乐得看一场好戏。
想到这儿,施贵妃脸上的表情放松了下来。
在场的其他人不知道平阳王好好的发什么疯?但看平阳王现在跟一头暴怒的狮子似的,谁也不敢去触平阳王的霉头。
夜洛宸自知理亏索性就不计较平阳王的失礼。
平阳王再生气,也只是掀翻了桌子,再出格的举动就没有了。
他还知道君臣留别。
.............................................
一.羊羔酒*是三国时期的白酒,羊羔酒风格独特,有滋阴补肺,增补元气,开胃健脾,具有明目黑发美容之效。
二古代的口红,也就是口脂,唇脂。女子一般用手蘸着口脂或用小刷子蘸着往嘴上涂。
大致分为五大类:
1.无色口红,主要是滋润双唇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润唇膏,男性也可以使用。
2.朱红色口红,颜色介于红色与橙色之间,是古代很常见的色号。
注:朱砂在古代比较贵重,所以一般家庭的女子很难经常使用。
3.檀色口红,颜色比正红色要浅一些,类似于现在比较火的斩男色。涂这个口红色号的嘴唇在诗句中经常被称为“檀口”。
4.绛色口红,就是大红色,是古代女子非常喜欢的色号,用这个色号点的唇为“绛唇”。
5.乌色口红,颜色是近于黑色的暗红色,用乌膏涂染嘴唇得到的颜色。这一色号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到了中唐晚期开始广为流行。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