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春猎过后,施清然跟苝娆两个人就互换了回来。
如今距离春猎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施清然如今处理自己名下的各个产业越发的熟练。
夜琦语举办的女子书院已经开学了,每年只招收四百人,包括但不限于京都里面的权贵之女。
女子书院里面也分三六九等,不为别的。
一是因为阶级不同的人在一起会发生很多摩擦,二是也方便书院管理。
不过,教导这些女孩子的老师都是一样的。
原本夜琦语只是想找一个普通大儒来当这女子书院的院长的。
结果她的外祖父知道了,自己毛遂自荐过来了。理由就是老人家也觉得自己那个时候做的有些过分了。
可文家不是他一个人的...唉,世人都被这“名声”二字所累!
连他这个文学大家也不能免俗,相反,更被世俗的枷锁牢牢套住。
如今年纪大了,有些事情自然也就看开了。也就越发想他那个可怜早夭的姑娘了...
是他这个做父亲的不好......
老人家说的时候,一滴泪从眼角落了下来。
半脸自怨半脸哀,满头发丝皆全白。
一滴浊泪似万言,可怜话中人早衰。
夜琦语闻言只叹息了一声,她又能说什么?自己选的果,再苦再涩也要吃下去。
就算再后悔,人也回不到过去。都知道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还是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不过,夜琦语的字典里并没有“后悔”二字。喜欢上施清然她并不后悔,尽管她的施姐姐之前选择伤她的心。
可人无完人,她的施姐姐除了感情有点淡漠外,其他方面简直完美。
只要施清然从今以后老老实实的待在她身旁,她是一点也不会跟她的施姐姐计较之前发生的事情的。
她的大方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外祖父,您确定吗?”可别到时候又后悔了。
后一句补充在夜琦语在心里。文礽庸毕竟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怎么好,万一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怎么办?
文礽庸闻言眼睛一瞪,连感伤也顾不得了,当即就说道,“当然确定了!我还能匡你这个后辈不成?”
“我文礽庸好歹也是一个文坛大家,怎么可能会做砸自己脸的事情?殿下尽管放心就是了。”
夜琦语点了点头,直接就带着文礽庸出了文国公府。等到了女子书院后,文礽庸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是哪儿?”
呆呆的问出来后,文礽庸就看到了书院上方挂着的四个大字——女子书院的牌匾。
“怎么样啊?外祖父?永宁写的这几个字如何?”
夜琦语看着自己写的这几个字,那是越看越满意。
“还行,书法倒是没有荒废掉。”
文礽庸瞥了夜琦语一眼,稍作点评后,自己就迈步推开面前朱红色的大门走了进去。
夜琦语以及身后的侍卫们紧随其后。
夜琦语陪着文礽庸逛了一圈,最后定了明天就让她外祖父过来任职。
听着面前教室里传出来带着羞涩清脆的琅琅读书声,祖孙两个一时都沉默了下来。
夜琦语并不认为这些女孩子听了教书先生讲授的知识后自己的思想就能改观。
她还没有自负到那种程度。
但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改变自己的思想,觉醒了属于自己的意志。
不再甘居男子身后,凭自己的能力赢得那些男人的尊重。成为后人的榜样,不断激励后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齐的风气终会改变。
等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她母后也会高兴吧。
谁让她那个善良温柔的母后啊,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齐的每一个子民都过得好。
那个时候她母后总是在她耳也轻声念叨,这个时代的女孩子过得太苦了......
夜琦语盯着窗户的眼睛呆呆的,思绪则越飘越远。
施贵妃也跟她说过,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那些没有大家族培养的平民百姓人家的孩子。
虽然那个时候的她还不是很懂施贵妃话里的意思,但夜琦语把话牢牢记在了心上。
所以夜琦语手底下不仅有女子学院,还有着其他学堂的。
所以夜琦语不仅是在改变女子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男人的思想。
毕竟单方面的改变只会挑起对立,让朝堂变得更混乱,长此以往下整个大齐都会变得一团糟。
学堂里大多都是贫寒普通人家的学子。她同样给每个人一月二两银子的补助。
而那些教书育人的儒者,每人每月则有五两月例。钱到位,那些儒者自然更加一心一意的教授学生知识。
在她这里,知识就能改变命运。
京城的世家大族们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就差骑在她们夜家头上作威作福了。
她当然得提前准备接替这些人职务的人手。免得到时候有不开眼的邻国趁虚而入......
一时间夜琦语就不自觉的想得有些远了。回过神来的时候,她就看到那个教书先生站到了窗到给她行礼。
夜琦语没说话只是跟她身亲的外祖父对视了一眼,祖孙两人相视一笑后就转身离开了。
教书先生崖无相等了半天也没有见永宁公主说话,遂壮着胆子抬头看向了夜琦语几人的方向。
然后就发现他面前的空地上早就没有人了。
..................................................................................................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她帮助哥哥续写《汉书》,也因此流芳百世。
若要推论女子私塾是从哪个时候开始,则要因班昭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丈夫去世较早,在此期间班昭编写了《女戒》。
因此获得了皇帝和邓太后的重视,班昭也因此在宫学设立女子学堂为后宫女子及官宦家的女子教授《女诫》,故后世亦称。
《女诫》中亦有深意,不可只看表面,也莫要断章取义。班昭能在父系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其文学功底也不是一般的强。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