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伯,这事,可为真?”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朱见深突然来了一句。
让朝臣有些摸不清,他周受的是什么事情。
民间放贷,虽有大明律严禁高利贷,不过勋贵们仗着没人敢查,偷偷放贷。
但现在摆到明面上,还是皇帝亲自过问,这事情解释不好便是目无王法。
“额……”周寿连忙解释道:“陛下,臣并无高利放贷,那万通家仆扔给臣掌柜的也是三分利息的借据。”
此言一出,顿时自己都脸红了起来。
刚才还出来弹劾万通,却承认了双方有借贷关系。
都不用朱见深露出一个哦的表情,周寿身边的朝臣都开始议论纷纷。
弄得周寿脸上挂不住,再次躬身说道:“臣,羞愧,不,不弹劾了。”
明朝有律法,诬告反坐,不过庆云伯和万通之间都是小事,便也没人抓着这事不放。
等周寿推下去,朱见深却以此开口说道:“诸卿,万贵其二子万通,欲……将制糖术,献于朝,其言,岁,入可千万。”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议论声之大,远超刚才周寿引起的讨论。
开什么玩笑,岁入千万什么概念,等于多了一个大明朝的收入啊。
但多数都是质疑的,单单这么一项能多赚如此多钱,跟做梦无异。
真要是能达到这种收入,太祖皇帝都得爬出来给你点赞。
似乎朱见深对朝臣们的反应早有预料,他示意怀恩把东西拿出来给臣们看看。
于是万通让尚铭带回宫中的40斤白糖,被几十名小宦官端着出来,让大臣们都尝一下。
朱见深专门挑今天这场大朝会,打算将事情告知满朝文武。
成化年间的官员人数,已经接近整个明朝历史人数的巅峰,今天大朝会有近千人参加,不过奉天殿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站。
四品以下的官员,站在殿外,此时站后面点的人,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接近40斤糖,分到每个官员手里,也有接近半两,已经不算少了。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第一次品尝到这砂糖的滋味。
顿时殿内一片赞不绝口的声音。
有的穷一些的官员,尝过一口便知此物绝对价值不菲,急忙用绣帕包好,准备带回家去。
见殿内的官员都拿到了白砂糖,大太监怀恩才提皇上开口道:“此物便是由蔗糖经工坊所做,目前市面上也要2两银子才能买到1两砂糖。而福建对面的小琉球岛,万通所言最适合种植甘蔗,开设工坊。那岛上的甘蔗可以做到两年五熟或一年三熟。”
“陛下!物以稀为贵,若是大量种植,必然如开国之初的木棉一般,价格大跌。又如何能做到年入千万?”
“不说开垦土地种植甘蔗,就是现在福建江西等地便已有种植规模,开设工坊后,价格都会下跌。又何须开垦小琉球?”
内阁首辅李贤,闻言后第一个站出来质疑道。
那小琉球岛上也就南北两个小港口,开垦土地可不是简单的说说,需要大量的投入,剿杀生番的军费,开荒人员的粮食等等。
他说的木棉就是棉花,朱元璋开国时候就提倡大量种植棉花,棉花价格也是几年便跌到了平民也可以用得起的地步。
怀恩听到后看了一眼朱见深,后者点头让他解释。
“没错,大量种植甘蔗后国内价格必然会下跌,但这钱也不是从国内赚,而是通过海运贩糖至倭国以及西洋诸国!”
开海运!
这杀伤力无异于在朝堂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顿时官员们激烈的讨论起来。
毕竟之前文官们阻止下西洋的理由,便是劳民伤财,但伤不伤财确是由沿海省份的官僚集团说的算。
“陛下,臣有异议!”
“臣也反对!”
“臣不赞成此等靡费之举!”
对于这种反应,朱见深早有思想准备,海运哪里这么好开,毕竟触动了某些集体的利益,夺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这个道理放在皇帝身上也不例外。
“肃静!”怀恩喊了一嗓子吼,表情复杂的看了皇帝一眼。
不过朱见深已经安排过他的说辞了,此刻怀恩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到:
“陛下知道尔等想说什么,但开海运不是为了下西洋,仅仅是为了贩糖!”
“而贩糖得来的钱,陛下决定按所得多少,抽其成,补贴朝臣俸禄!不折色!”
明朝官员工资对比其他朝代可能不高,朱元璋定的工资为了养廉,只足够官员们一家老小吃喝。
但除了吃喝外,是不够官员们花天酒地包二奶的。
随着官员人数的逐渐增多,朝廷发不出那么多俸禄,只能将其中部分粮食折成宝钞发放,越到后面折抵的部分就越多。
甚至有时候粮食也发不下来,发的胡椒和宝钞,所以宣宗时期便有六品官员养不起家而上吊。
宝钞这玩意越来越不值钱,朱见深登基的时候,1贯宝钞只值2文钱不到。
所以朝臣们听到不折色的时候,脸上的惊讶表情溢于言表。
这要是拿一二百万出来给官员们抽成,特么等于工资翻倍了啊!
刚才十多个反对的官员,立马脸色大变,他们虽然心中反对的理由各不相同。
但此刻都明白,陛下这招太狠了。
哪怕钱还没赚到,但只要有人反对,便等于站到了八成官员的对立面上,那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死啊。
“臣还是觉得,若是陛下想种植甘蔗,不如先派人探下倭国是否能消费如此之多的糖吧……”
还是李贤反应快,他觉得陛下这是想开海运找的借口。
不如先派遣商船,到倭国去打探下。
那小小倭国,在李贤看来就是个未开化偏僻地方,怎么可能消费这么多银子的砂糖。
恩,一定是陛下找借口想开海运吧。
“对!臣赞成李阁老的提议,还是先做打探才是!”
“臣附议!”
“臣,也附议!”
那些人瞬间跟上了李贤的思维,都觉的陛下这是找了个借口想碰海运而已。
朱见深确实没有完全相信万通单靠白糖,年入千万的说法。
不过若是以此为借口开了海运,那就说不定真的能达到了。
可惜这帮大臣还是太狡猾了。
朱见深阴沉着脸道:“如此,便命万,通准备,贩糖一船,去那倭国售卖。”
“陛下,这事情还是交给礼部吧,毕竟出使他国需保我大明国威,岂能由白身代表朝廷!”
内阁另一位大臣商辂,站出来反对成化皇帝。
文官们也不傻,皇帝派万贵妃的弟弟去倭国贩糖,那回来卖多卖少,多大的市场,不是你一句话的事情?
而让文官去出使,那操作空间和权限,便到了文官这边。
朱见深自然也想通了这道理,沉吟了片刻说到:“礼部,也好,准备货物克日启程……”
不过还没等内阁大臣们露出胜利的笑容,他又补充了一句:“升……升万贵长子万大,为锦衣卫百户。命,武宁伯赵辅,点兵二二二百,二者随航。”
虽然有些口吃,但大臣们听懂后脸色变了又变,这明显是皇帝和文官们互相不信任的体现。
不过还好,他们通过眼神交流,互相安慰。
一致认为小小的倭国,就算再特么爱吃糖,也不可能每年都消费的起几百上千万两的白糖吧?
而且那边才几个人啊,就是一斤白糖1两银子,要卖千万的岁入,起码也得卖1千万斤吧?
就算那边贵族买得起,也不可能把糖当饭吃吧。
所以抛弃其他不确定性之外,有个确定性,便是倭国绝没有能力每年买这么多糖,一定是陛下为了开海运找的借口。
可惜他们都低估了白糖对倭国的吸引力,也低估了倭国的白银储量……
殊不知,一直到1610年前后,大明朝近半的白银都为倭国进口。
一道圣旨下午便到了万家。
万贵从千户升到了锦衣卫同知,从三品。
而万大成了锦衣卫百户。
命万家尽快准备一万斤白砂糖,然后随船出使倭国。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