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5节
因此,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地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师父。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
“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其他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人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扛过没?体会体会他的心境。他都没想累,就不累,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的那种高兴。所以诸位学长,累从哪里来?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上一代的人,生五个、八个孩子,一份薪水,闽南话叫“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辛苦,有时候还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帮我们准备早餐。母亲很辛劳!请问大家有听过她们喊一声苦吗?没有。可是现在都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然后一天就喊好几次苦。所以真正的苦不是外在的条件,是人心中的情义、道义退了。有情义、道义,只想到是该做的,做得心安,就不觉得苦。现在是常想自己,计较来计较去,攀比来攀比去,所以叫苦连天。子路负米,他高兴,让父母能吃到好的东西。后来他到楚国当大臣,俸禄很好,钟鸣鼎食,每天吃得很豪华,他却吃不下。他说不如我百里负米奉养父母那种快乐,现在这个不快乐。
“信”,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结果我们现在是答应客户的事赶紧去做,答应父母的事排在最后面。这样是不是诚信?那都是表面的诚信。大家看,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范仲淹先生说道,我今天有这么高的福分、这么高的地位,那是我祖宗给我的福报。他跟他的子孙讲,我假如把这个福报乱花了,去享受了,我以后怎么对得起祖宗,我怎么去见我的祖宗。
历史上有名的司马迁先生,他父亲是史官,希望他能够继孔子之后五百年写出千古文章,在临终前这样期许他。司马迁先生念念不敢忘,这是对父母的忠信。后来他因为李陵将军的事情,被判宫刑,这个对读书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一般的读书人受到这样的耻辱一定自杀,可是为什么司马迁先生不自杀?死很容易!他忍住羞辱几十年,就是为了不辜负对他父亲的承诺。后来很多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为范本,《史记》从黄帝记到汉朝,也把很多宝贵的文化、智慧传承下来。
我们再看“礼义廉耻”,这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一句话?“真没家教。”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