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
一座位于河南省的小城,
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宗教的圣地。
城中更有两座高大的建筑——奎星楼和老君台。
奎星楼是县城城墙的东南角楼,而老君台则是道家始祖老子讲学的地方。
1938年,
中国大地饱受战火的蹂躏。
农历五月初四的清晨,
鹿邑县的宁静被远处的轰鸣声打破。
日军部队从鹿邑东部进军,他们的目标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
而日军并不知道这两座建筑的文化价值,
他们只是看到了两个高大的目标,以为这可能是守军的重要防御工事。
于是,
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部队在城墙外一公里处停下,准备发起攻击。
日军的炮兵部队迅速进入阵地,
作为炮手的梅川太郎,接到了攻击的命令。
他调整炮口,瞄准了左侧的奎星楼。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地击中了目标。奎星楼在爆炸声中化为废墟。
随后,
梅川太郎将炮口转向了右侧的老君台。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发射炮弹。
然而,
这一次,
炮弹飞出后却没有任何爆炸声。
他感到困惑,再次装填,发射第二炮,结果依旧。
连续十二次,
每一枚炮弹都像是被吞噬了一般,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梅川太郎和他的同僚们面面相觑,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
在他们进军中国以来,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炮弹的威力他们是清楚的,但为何在老君台前却失效了呢?
日军指挥官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他无法接受自已的部队在攻击一个看似普通的目标时遭遇如此诡异的情况。
愤怒不已地亲自走上前,接过炮手的位置,亲自瞄准并发射了第十三发炮弹。
整个日军队伍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一声巨响。
然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除了风声和远处的鸟鸣,什么声音都没有。
指挥官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其他士兵们也开始感到不安。
这种情况已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理解范围。
随着夜幕的降临,日军部队在鹿邑县城外扎营。
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白天发生的事情。
而梅川太郎则独自一人坐在远处,凝视着老君台的方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尽管白天的攻击遭遇了不可思议的失败,
但日军指挥官并未放弃。
最终,
日军还是攻占了鹿邑县城。
进城后,日军第一件事便是探查那座神秘的高台——老君台。
当得知此处为“老君台”——老子飞升成仙的地方后
他们小心翼翼地爬上老君台,进入大殿。
在那里,
他们看到了供奉着的太上老君像。
日军士兵们意识到,他们可能冒犯了一位强大的神灵。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日军大营。
整个日军队伍哗然,
士兵们开始感到不安。
而
梅川太郎——那位发射炮弹的炮手,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他意识到,他们可能触怒了不该触怒的存在。
第二天清晨,
日军指挥官下令,
派遣一个班的兵力驻守在老君台。
他们不敢再破坏此处,反而开始默默守护忏悔。
梅川太郎也多次独自一人来到老君台,
跪在太上老君像前,深深地叩头,表达他的忏悔。
他希望太上老君能够宽恕他的罪行,保佑他能够平安回国。
1980年,
梅川太郎带着他的部分战友再次回到了鹿邑。
这一次,
他们不再是侵略者,
而是带着深深的忏悔和对和平的祈愿。
他们来到了老君台,再次向这座见证了他们罪行的建筑低下了头。
1997年9月19日,
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
这一次,
他带来了两个白色方柱,
这是他和战友们从日本带来的。
上面刻着对和平的祝愿:\"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而这次回国后不久,梅川太郎便去世了。
2002年,
老君台的西南角因连日的雨水侵蚀而部分塌陷。
河南省文物局迅速响应,
派出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队对受损的老君台进行紧急修缮。
工人们在清理地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枚日制迫击炮弹,它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这枚炮弹的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
它不仅证实了梅川太郎所说的“十三发”炮弹的数量,更增添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和神秘性。
专家们对这枚未爆炸的炮弹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试图找出它为何没有在当年的炮击中爆炸的原因。
然而,
即便是最专业的分析,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
这枚炮弹的存在,似乎在向世人证明,老君台的传奇并非虚构。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