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死了,楚国的擎天之柱倒了,犹如大厦倾倒那样,楚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下一步何从何去?谁来领导这个刚复国不久的国家呢?人们都在忧虑,在担心。
此时正在攻打陈留的刘邦和项羽听到项梁死讯后,惊恐悲痛之余,按照项梁的遗愿,在范增的协助下,会同吕臣合兵一处,引兵东进,想控制住楚国国内形势,延续项家在楚国的地位与权势。
可项梁一死,早就有人等待这一天了,不给项羽机会,借此乘势而出,捷足先登了,这人就是楚怀王熊心。
这个昔日的放羊娃,在机缘巧合下,因形势斗争的需要,被项梁从大山里找来拥立为楚怀王。但他明白,楚国虽然复国了,自已贵为一国之王,但实则是为项梁当旗帜、当门面,没有任何实权,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
熊心不甘于做一个傀儡,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想重建楚国昔日的辉煌,但项梁在时,他只能看项梁的脸色行事,他要做的事就是等,等待时局的变化,等待属于自已的机会。
如今机会来了,项梁死了,虽然对楚国是一个打击,但对他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要抓住这个机会,要做一个凌驾众人之上、大权在握的真正的王,一个说话有人听,命令有人执行的王。
就是这个平时看似傀儡的楚怀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为天人,展露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娴熟的斗争技巧。
一是将楚国都城由盱眙迁往到彭城。彭城是反秦斗争的最前沿,这里聚集了楚国绝大多数军队及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谁掌控住这些军队及资源,谁就是楚国说话最有分量的人。
这样不仅展现出一个王者的担当与责任,更是有了让众人心甘情愿服从你领导的威望与资本。
二是抢抓军队的领导权。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指挥权,还是傀儡一个。项梁和他领导的主力军队虽然在定陶被章邯消灭了,但项羽还在,手里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刘邦还在,吕臣还在,这俩人都得到项梁重用的人,都被视为是项家的势力,手上同样有一支强悍的军队。
现在,这三支军队正合兵一处向东挻进,意图很明显,抢权来了。但熊心比他们棋高一着,借口保卫彭城安全,命令吕臣驻兵于彭城之东,项羽驻兵于彭城之西,沛公驻兵于砀。强行将三股势力分开,想合谋抢权,没门。
接下来,更绝的一招是,对吕臣、项羽俩人进行明升暗降的打压,任命项羽为鲁公,加封长安侯,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但将俩人的军权收归楚怀王熊心自已直接指挥,这下等于直接解除了吕臣、项羽的兵权。
作为一名武将,没有兵权就等于没有了吃饭的家伙,当再大的官说话也没人听,项羽也就失去了在朝廷上掌权的可能性。
项羽恨死了楚怀王,以致后来他再次走上人生巅峰时,楚怀的结局只有两个字,去死!
另一方面,楚怀王熊心对刘邦则实行拉拢的策略,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加封武安侯,统领砀郡之兵。这下刘邦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从一个投靠他人的打工人变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不仅有了自已的地盘,军队势力也进一步扩大。
那么,熊心为何能干净利落、没有任何障碍地操纵局势呢?
除了利用他楚怀王有利身份和有高超的政治斗争技巧外,还得益于项羽比较年轻,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吕臣又是一个合事佬,没多大权力欲望,俩人稀里糊涂间军权轻易被人剥夺了。
更为关键是刘邦没有选择忠于项家,而是选择只忠于自已,只做对自已有利的事,楚怀王对他有利,他就选择顺从了楚怀王。要是这三股势力紧紧地抱团在一起,熊心也许不会成功的。
三是组建自已朝廷中的班底。出使楚国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见到熊心说:
“宋义这人很有本事,他推断武信君项梁在定陶战役必败,几天后项梁果然败了。军队还没出战,就可以预见兵败的征兆,这人可说是真懂用兵之道。”
熊心此时正需要人手,就召宋义前来议事,一番深谈,对宋义十分喜欢,认为此人是个人才,并给予重用,同时,一大批熊心认为有能力的人都走上了楚国的领导岗位,进一步巩固了他领导地位。
四是巩固统一战线。前面说过,魏咎之弟魏豹曾经请求楚怀王熊心封他为魏王,可当时楚怀王没有说话的权利,项梁又认为魏豹没直接找他而心里不舒服,就没有同意封魏豹为魏王,这下熊心有权了,就册封了魏豹为魏王。魏豹对熊心感激涕零,誓死跟从。楚怀王的政权得到诸侯国的承认。
五是就当前楚国被秦军揍得狼狈不堪时,楚怀王与手下将士相约,谁能先平定关中就封之为关中王。这显然是望梅止渴,画大饼充饥,至少楚国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它起到激励将士,鼓舞士气的作用,更是体现了楚怀王的担当。
不得不说,楚怀王熊心很有手段,很懂得帝王之术,这几招下来,将国内军政大权牢牢抓在自已手里,从而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副其实的楚怀王之位。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