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7日,慕容耀武收到了他三哥的来信,信中写道:
“我深信你的能力,你有能力赢得所有的比赛,也能在所有的考试中脱颖而出。
学习是头等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它关乎你的未来,关乎你的一切,因此万万不可放松。更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尤其是英语。英语不仅在高中要学,到了大学也是必修课程,更是衡量你是否具备毕业资格的重要硬件条件,与毕业证、学位证直接挂钩。因此,无论哪一门课程,都不可轻易放弃。即使你们现在还可能分文理科,但在全面把握各科的基础上,也要努力突出自已的强项。强项就像一根针,只要你能穿透它,后面的线——各科知识,就都会被带动起来。慢慢来,你会逐渐体会到学习的魅力的。至于数学,一定要打好基础……”
慕容耀武的成绩单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期中考试只考了全班第30名,这个数字在他心中回荡,如同午夜钟声,既清晰又刺耳。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更加坚定了半年后要转入宁津县第一中学的决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自已未来的誓言。于是,他在日记本的每一页都郑重地写下了“不忘誓言”这四个字,仿佛这样就能将这份决心刻入骨髓,让自已每天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慕容耀武的学习生活变得异常规律而充实。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照在他的脸上时,他便知道,新的一天,新的挑战已经到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盲目地追求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修养的提升。他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张冰冷的成绩单,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质的人。
在高尔基的《童年》中,他找到了共鸣。这本书让他更加坚信,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他的思想深度、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上。他反对当下教育中“只看成绩而不看品格”的风气,更不赞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功利性的读书观。在他心中,学习的真正意义是:
“不为虚名为实名,
不求文凭求水平。”
慕容耀武深知,要实现自已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于是,他制定了以英语、数学、语文、化学、物理为主的学习计划,而对于历史、地理、政治这三门科目,他则决定暂时放一放。他知道,全线出击只会让自已像老虎吃天一样,无从下手。然而,即使是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也让他感到异常疲惫。但是,他明白,真正的勇士,是敢于面对困难的。
作为宿舍长,慕容耀武曾经严格地执行着宿舍的规章制度。每次熄灯后15分钟,他都会提醒大家保持安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彼此熟悉了起来,宿舍里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轻松。特别是当一些同学开始打牌赌钱时,慕容耀武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数了一下,竟然有16个人参与打牌。他知道,如果揭发他们,肯定会得罪很多人。于是,他选择了沉默,只要他们不大声说话,不影响其他人休息就行。
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慕容耀武特意买了一个手电筒。每天晚上10:00到11:30,他都会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看书。而早上6点,当宿舍里的其他人还在梦乡中时,他已经悄悄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知道,只有这样,他才能弥补自已在成绩上的不足,才能更接近自已的目标。
然而,校园里的风气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改变的。虽然班主任一度管住了打牌赌钱的风气,但很快,校园里又流行起了男女交“笔友”。慕容耀武知道,这些所谓的“笔友”,其实很多都是一些无聊的人在寻找刺激。他并不羡慕那些沉迷于这种虚幻情感中的人,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学习和生活,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
慕容耀武始终不忘家人的嘱托,三哥的信,无疑是当作对自已的鼓励和鞭策,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行。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