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大理寺传消息,说崔道要见您一面。”给崔令姿传消息的是元穆给她另外几个的暗卫之一,给了她的人,自然是听命于她,忠心于她的。
原本挑的两个人,一个改名春容,一个改名栖夏,在崔令姿身边贴身服侍着,至于秋月,早早打发走了。
“你跟大理寺卿说一声,崔赋的命好好留着,我现在不想见到他,等哪天我想见他了,再见他。”
崔赋急切求见的目的,无非是期望崔令姿能设法将自已从囹圄中解救出来。
然而,崔令姿对于崔赋如此急于摆脱困境的态度颇为嘲讽,这才吃几天的苦啊,崔赋就受不了了?
崔令姿扯了扯嘴角,冷意流露:“你让人跟崔赋说,我暂时无能为力,让他等些时候,我一定会过去好好看望他的。”
“是,主子。”暗卫快速离开了。
暗卫领命后迅速离去,崔令姿则继续沉浸在她珍视的古籍之中。
这些书籍是从梁国来的,完整的不多,很多都是散乱不完整,在前朝南迁时,许多珍贵的书画、子史经集都被带走。可南朝几代更替,典籍也丢失散落了不少。
如今,梁国国力衰微,内外交困,崔令姿不愿看到这些宝贵的典籍,将来毁于战火中,实在太可惜了,于是派遣人去梁国,到处搜集,带回了这些珍贵典籍。
崔令姿慢慢地看着,与一群学识渊博的大儒们一起,细心地一点一点将这些散乱的典籍整理起来。
编写成册,送到各地的学堂去。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不可缺的是国之栋梁。
可如今正逢乱世,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别说读书了,便是温饱都成了问题。
若逢大荒之时,易子相食,比比皆是。
崔令姿不忍,派人去施粥。
但她下了一道命令,前来领粥的,不能是成年男子,只能是老幼妇孺。
这也是崔令姿能想到的,唯一尽可能保下更多的弱势之人的办法了。
一些有本事的妇女,她们失了家,崔令姿让她们去铺子庄子干活赚钱。
那些因为不忍心而被弃养的幼童,崔令姿也并没有不管他们。而是建立了学堂,无论男童女童,都让他们去读书。
想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元穆很清楚权贵家族控制朝政的危害,因此也提拔了一些出身寒门的士子。
然而,这还不够。崔令姿创办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元穆的可用之才。
而这些人,很合适。对于他们来说,崔令姿与元穆是救他们于水火之间的恩人,是他们甘愿效忠的恩人。
不过这些,她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默默做着,她不想引起轰动,不想她跟元穆的计划被人打乱。
但她所做的一切,元穆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元穆步入昭阳殿,就看到崔令姿已疲惫地躺在软榻上沉睡。
案桌上铺展着一幅幅卷轴,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卷轴上的字迹工整秀丽,足以看出书写者投入了多少的精力与心血。
元穆看着崔令姿,满眼都是爱意。
“姿儿,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一定给你一个海清河晏,国泰民安的大魏,到时候我们一起守着。”
崔令姿缓缓睁开眼睛,缓缓开口:“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阿穆,我想你成为这样贤明的君王,这样才不辜负我一片真心。”
“是,姿儿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元穆握着崔令姿的手,拢在胸前,“我能有你这样的妻子,是我的最大的福气。还好,上天是眷顾我的,让你能伴我左右。”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