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小组在空军的协助,历时一个星期不分昼夜的测试工作,顺利获得了千米级别纳米碳导电丝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电磁场强度等一系列参数。所有参数都符合设计预期标准,顺利通过产品验收。并第一时间从空军秘密基地回到试验场,为接下来的地面实战试验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各种喜讯频频传来。
张闯负责垂落性能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所获取的参数均符合我们的设计预期。
薛佻已经成功锁定符合实验要求标准的场地。在工程兵部队的协助下,郑诸第一时间已经开赴现场进行塔架的基础搭建作业。底座混凝土基座已经完成浇筑工作,为了赶进度,施工中所用水泥全部采用C80的硫铝酸盐特种水泥,它有着强度高,干燥快的特点。浇筑3天就能达到要求强度的80%,而普通水泥要28天才能达到要求标准。极大的提高场地的建造进度。
后勤的候钦,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后勤队伍开拔进驻试验场地。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在工程兵队友的协助下,完成了场地基础设施的筹建工作。
试验相关设施:
1. 实验方舱:便于试验过程中实验操作和研究。
2. 材料储存库及简易加工区;存放试验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样本、试剂
3. 数据中心: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安全的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和处理试验产生的数据。
4. 观测塔。
生活设施:
1. 宿舍。
2. 食堂。
3. 浴室和卫生间。
4. 洗衣房。
工作设施:
1. 会议室
2. 办公室。
能源供应设施:
1. 发电机
储油罐
太阳能板或风力发电设备的架设。
交通运输设施:
停车场。
直升机停机坪。
气象设施:
气象站:监测风速、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数据,为试验和生活提供支持。
还配备了卫星通讯车。
他所领导的后勤部门如同隐形的守护者,默默付出,第一时间为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而在试验场的外围,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地面有无数的人民子弟兵精锐野战部队已经开始进入戒备状态。按预定好的区域井然有序的日夜巡逻着。空中时不时传来 J20 呼啸而过的声音,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要将天空撕裂。而在更高的外太空,还有高精度侦察卫星对实验区域进行着严密的监控。
--------------------------
两天后所有小组全部到位,轰轰烈烈的‘月盾实战检验’大会战正式打响。
在工程兵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下,试验场地四周的塔架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林涛带领的试验小组,也紧张有序的在场地的内部安置各种实验检测仪器:粒子探测器、电磁场测量设备、光谱分析仪、温度和压力传感器、辐射剂量监测仪等等。并第一时间进行调试,确认各项数据传输正常。
同时,后勤部门为了确保试验时‘月盾’所需的电能供应绝对充足,更多的可移动式太阳能电池板在基地的四周展开,源源不断的为高能蓄电池蓄电。
翌日,正式开始了‘纳米碳导电丝’的织网作业。整个实验场地外形跟陨石撞击坑类似。在坑壁的四周耸立着12座塔架,这些塔架是作为‘纳米碳导电丝’的固定点。以12座塔架为基础‘纳米碳导电丝’按设定好的方式交错。形成密密麻麻的网格。
在众多工作人员的通力协助下,历时两天完成了第一种网格结构的编织。对网格进行了细节检查后,正式开始了第一次通电测试。
陈老也亲自来到了试验现场,和众多科研人员一起,站在临时指挥室内,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各项测试数据。陈老神情严肃,眉头微微皱起,全神贯注地分析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不时与身旁的林涛低声交流几句,提出自已的分析见解。
测试完成后,在实验场地召开会议,众人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择机开始‘月盾’实战检验试验。
会议一致通过,实验场设施具备进行‘月盾’实战检测后,由陈老向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了汇报申请开展实战检验。
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收到陈老的汇报后,启动预定程序第一时间跟军方进行实验任务的协调工作。
---------------------
第二天早上收到指挥中心与军方的协调结果。综合了气象资料,及晚上更有利于各种光学探测仪器的观察记录,决定明晚进行第一次实战检验。
明晚子时将由火箭军部队发射导弹,携带着最新研制的 HEMP 炸弹,在距离场地上方 70 公里高的空中引爆,进行第一轮的测试试验。后续引爆高度会依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军方相关技术人员已经乘坐军机在赶来实验场的途中了,为接下来的实验进行相关事宜的协调工作。
随着最终实验时间的确定。实验场的研究人员们,明显感觉的出整个实验场的气氛越来越凝重。特别是随着更多部队的入驻,那随处可见的一队队背着枪巡逻的军人,更是让这种凝重的氛围达到了顶点。他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在实验场的各个角落穿梭巡查。
大多数研究人员每次与这些巡逻的军人擦肩而过,都会条件反射地收紧挺直身躯,举手敬礼。因为他们都是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本身就隶属于部队系列,之前都经过系统的军事技能训练。只是随着走出校园步入研究单位后,因为工作性质的改变,他们更多地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军事训练渐渐减少,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纪律意识和军人素养却从未消逝。
实验场的这些常年待在科研海洋中的理科技术男们的反应比较迟钝。在他们看不到的外围警戒区从两天前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全面戒严,以整个实验场为中心方圆300公里全部列入特别军事管制区了。每一位士兵,手中枪支的保险已然全部打开!
并且除了明面上井然有序地在划定区域内巡逻的战士外。在暗地里,两个营的特战队员,早在实验场地刚确定下来的第二天,西部战区指挥室就借着开展野外实战生存演练的名义,巧妙而隐秘地把他们散落在场地的四周,提前筑起了一道隐形的守护长城。
这些特战队员如同幽灵般隐匿于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之中,可能是那幽深无人的山洞里,也可能是在看似毫无生机的枯木边上。他们巧妙地利用着自然的遮蔽,身上的迷彩服与戈壁的色调完美契合静静的守护着实验场。
此时的实验场保卫之严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只狗经过都得挨两巴掌才能让它走。
随着最后时刻的临近,场地人员们开始按计划有序的进入了提前准备好的地下掩体,默默等候最终时刻的到来。
林涛陪同陈老他们也来到了地下临时指挥室,指挥室的显示屏上实时播放着整个实验场相关区域的景象。有无人机在高空传回的整个实验场地的影像,也有从有人观测塔实时传回的直播画面,以及提前在场内设置的摄像位传来从场地‘陨石坑’中心位置往上仰望拍摄的视角,因‘纳米碳素导电线太细小’在图像中并不能看到,图像中呈现的是只有远离密集人口居住地才能看到的璀璨星空。
---------------
深夜 11 点 30 分,实验场开始了最后的清场任务。科研人员神情严肃,步伐匆匆,对所有设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最后一遍检查确认。确认无误后,他们有条不紊地陆续进入地下掩体。
此时的地面,只留有少量巡逻队伍坚守岗位。竖立在各个角落的探照灯,将地面照得如同白昼,成为这寂静深夜中最后的守护之光。
时间来到11 点 50 分,实验场地骤然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那声音仿佛要穿透人的灵魂,令人心弦紧绷。最后的巡逻队伍闻令而动,他们训练有素,按照预设程序快速而有序地进入到地下掩体。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