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月球太阳能发电站宣告建成,成功并网送电。那源源不断的电能,犹如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为基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看着能源舱中,电能储备百分比的不断攀升!”
刘光脸上露出一副欠揍的笑容。 嘴里还嘟囔着:“用不完,用不完,根本就用不完!”
实在是之前因为电能的不足,做什么事都给人一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给人满满的挫败感。
现在有了充裕电能的有力支撑,所有月球工程设备如虎添翼,纷纷投入生产运用。按照设定预案,有序进行下去。
组装月壤加工设备、采集月壤风化层、筛取建筑材料等。
整套月壤加工设备包括:
1、月壤采集装置(由“巨灵”智能推土机器人在完成)。
2、月壤传输系统:半圆形输送槽利用重力传输(月球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传统的需要维护保养的输送带不适合使用)。
3、筛选分离设备:矿石振动筛分机。
4、3D打印机:打印月壤砖。
5、真空烧结炉:通过电磁加热烧结月壤砖。
6、温控设备:用于控制烧结炉等设备的温度,确保月壤的加工质量。
7、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月壤的成分、结构和加工后的建筑材料的性能。
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月壤传输流程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工厂的大部分结构都被放置在由“巨灵”智能推土机器人挖好的深坑里。这样一来,月壤可以直接通过圆形输送槽滑入筛选机,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深坑内的阴影区域使得设备长期避开太阳的直射,有效避免了表面温度的急剧波动,减少了设备的损耗;更为重要的是,在面临太阳风、宇宙射线以及微陨石袭击等特殊危险情况时,这一布局大大提高了设备和人员的防护系数。
在“巨灵”、“月能工兵”、“刑天”机器人的协助下,历时一个星期完成了整套设备的组装。
......
“巨灵”智能推土机器人在完成了一期平整任务后,承担起了它的第二职业“全自动月壤输送车”。主要任务是负责把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月壤铲送投喂到“矿石振动筛分机”的矿料传送带上,为基地的建设筛选出合适大小的建材料以及适用于精馏提纯的月尘。
作为月球表面特有的地理结构,风化层月壤的形成,乃是由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事件和太阳辐射等多重因素历经漫长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所致。其具有独特的性质,颗粒细小、多孔,且富含氧(O)、硅(Si)、铁(Fe)、镁(Mg)、钙(Ca)、铝(Al)、锰(Mn)和钛(Ti)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我们迫切想要得到的氦-3。这些元素的存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火箭燃料和氧气的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及为金属和合金的制造提供重要原料。若能在月球上实现这些元素的工业化生产,无疑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带来跨时代的重大意义。
......
经过地球实验室的严谨试验,确定了月壤颗粒微小(直径小于 1 厘米)、多孔这两种特性使其成为极为出色的建造材料。
一、颗粒微小的特质使得月壤能够均匀地与其他材料融合,进而形成具备良好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此类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建造月球基地的结构,从墙壁、地板到屋顶等,无所不包。
二、多孔的特性则赋予了月壤卓越的隔热性能,意味着使用月壤制成的建筑材料能够在月球表面极端的温度变化下始终保持稳定,这对于适应月球的恶劣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矿石振动筛分机”,依据颗粒大小对风化层进行初步分级筛选。前期的主要精准筛选出直径小于 1 厘米的月壤颗粒,集中收集后,经由高效的月壤轨道输送系统,将其迅速送至建设工地,作为 3D 打印机建筑基地的优质建筑材料。直径大于 1 厘米的月壤颗粒,则先统一有序地堆放到预设的二次加工区,等后续基建任务不会这么繁重的时,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破碎、研磨、矿石提取与精炼等精细工序。
而得到的月尘颗粒则通过不同的筛选方式提炼各种矿物质。其中我们现阶段最想得到的氦-3,也蕴含在里面。前期采集的月壤样品分析得出,氦-3主要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钛铁矿含有铁元素,可以直接通过“磁选法”(利用矿物之间的磁性差异进行分离)与其他月壤颗粒进一步分离。在完成了富含氦-3的钛铁矿(FeTiO3)的收集后,通过“太阳能矿物提炼”工艺进行进一步的提炼。
提炼由大型的抛物面聚光镜来实现,通过光镜高效的聚焦,再由计算机程序实时调整聚光镜的角度和位置,来控制聚焦的能量,从而实现温度的微调,达到氦-3提取所需的700℃。实现精馏分离出气态氦-3,而后再把收集到的氦-3压缩储存起来,再通过货运飞船,跨越浩瀚的宇宙空间,运回地球,为地球的能源发展贡献宝贵的力量。
作为航天员最后一道保护措施,紧急避难舱的建设属于重中之重。一切出发点都是以安全为最基本地线。
为了增强避难舱应对极端条件的生存率,舱室放置处是位于前进基地旁边的天然洞穴内,通过对天然洞穴的扩宽、挖深从而达到能放置整个避难舱的大小。
在完成洞穴的扩宽、挖深为了增强洞穴的架构强度。派遣“哮天”机器人最利用3D激光雷达对洞穴内进行细致的扫描,获取溶洞内部完整的三维数据。
同时在洞外临时组建了一套“聚光伞”,计划通过“聚光伞”的聚焦功能,对洞穴内部岩壁进行琉璃化作业。在获得完整的洞穴三维数据后,导入到智能控制系统中,生成了针对洞穴内部岩壁进行聚光琉璃化处理的自动程序。
“聚光伞”在自动程序的控制下,经过一段时间不间断的工作,完成了洞穴内部岩壁琉璃化,而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洞穴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避难舱的安全系数,结构扫描得出的数据,对特定位置用金属构件进行了支撑加固。
在完成了一系列洞穴处理后,通过多台智能机器人的配合,成功把重达8吨的紧急避难舱安置到洞穴内部,并完成气闸门的连接舱的拼接。
前后历时半个月完成,为宇航员的月面活动又添加了一份保障。
月面考察任务千万条,宇航员生命安全第一条。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