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大婚后,朝廷内外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然而,一天清晨,朝阳刚升起,大殿内,百官齐聚,气氛却很凝重。
突然,一名身着急信服的边关传信官,快步走进大殿,单膝跪地,双手呈上急报,高声禀告道:“陛下,边关急报!辽东形势严峻,敌军异动频繁,迫切需要增援!”
朱高炽眉头紧锁,接过急报,快速观览一遍后,面色沉重。他将急报递给身旁的宦官,立即传阅给各位大臣……
朱高炽扫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辽东局势危急,敌军蠢蠢欲动,朕意欲扩军,以保我大明边境安宁。各位有何良策?”
一位老臣拱手说道:“陛下,辽东地形险峻,敌军难以大规模入侵,但若防御松懈,亦难保万一。
扩军乃当务之急,但需调配妥当,以免影响他处。”
朱高炽翻了翻眼,转视看向了沈天:“沈大人,你是大明肱骨之臣,朕欲委你为辽东总督,负责此次整肃辽东事务,沈卿,意下如何?”
沈天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定不负重托,誓保辽东安宁。”
朱高炽满意地点头,随后说道:“既然如此,朕命沈天为辽东总督,即刻着手扩军事宜。诸位爱卿,务必全力支持。”
众臣纷纷应诺,沈天也深深一揖……
初春时节,辽阳城外,冰雪消融,河流开始解冻,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春寒料峭的气息。
城垣之上,守卫的战士目光如炬,凛冽的北风中隐含着远方游牧部落的潜在威胁,使得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沈天到达辽阳后,首先召集各级将领,详细了解当前的军事状况,敌军动向,当地百姓状态和农业情况……
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扩军,屯田粮食增产计划,强调不仅要增加兵力,还要提升当地屯田百姓的粮食产量。
沈天近来观察到,自去年以来,当地的状况似乎在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冬季气温持续下降,降雪量也日益增多。而春夏之交至秋季,干旱现象愈发严重。
尽管如此,辽阳地区远离水源的旱地,得益于水渠灌溉工程的实施,确保了粮产区的灌溉,使得粮食丰收年年增长。
随着粮丰司下属增产研发所的不断努力,通过改良土壤、推广合成肥和择优良种等办法,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让沈天高兴的就是玉米地瓜已经在辽阳大面积的试种,特别是地瓜,甜味大,产量高,不损地力,轮休田亩时种这玩意最好,只是以前种植不得其法,产量太低,北方农民种番薯已经有年头,但一直到朱高炽登基也没有解决耕种不得其法的问题。
在隋唐时期,玉米和地瓜的种植技术在没有官方统一指导的情况下,经过农民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最终被逐渐掌握。
直到元末,这些作物的种植特性才被农民们充分了解,产量随之稳步提高。明初朱元璋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作物产量的提升,中国的人口开始经历显著的增长。
在辽阳这片土地上,沈天秉承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致力于农业的革新。
辽阳的农业科研衙门,汇集了众多农业专吏,与屯田农民联手耕作,不断实践。
目前,辽阳地区的屯田农户,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种植……
沈天到辽阳后,经过几年的屯粮改制,战马过二十万匹,家畜牲口达二百万头,辽阳的百姓生活达到自有汉民入驻以来,不可想象的生活水平,被关内的老百姓心向往之的称为关外小江南。
辽阳这边的情形,正好是大明关内的一面镜子,两边相差的太远了。
自辽阳督军府成立后,沈天亲自前往辽阳,督促扩军进程。在辽阳城南的广场上,招募新兵的告示贴满了城墙,吸引了众多年轻壮汉前来应募。
广场上,来自各地的年轻人排成长队,他们大多身强体壮,目光中透着坚毅。
负责招募的军官仔细核查每个人的背景和体魄,确保选出的新兵都能胜任边防重任。
沈天亲自巡视时,见到一些特别勇猛的青年,他会亲自问话,鼓励他们为国效力。一位年轻人挺身而出,坚定地说道:“大人,我愿为大明守卫边疆,不惧生死!”沈天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道:“好男儿,有此气魄,必能成大事!”
扩军不仅是增加兵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军备水平。沈天下令从全国各地调集最优质的钢铁,打造新式兵器。同时,他邀请了许多能工巧匠,改进盔甲和弓弩,使其更加轻便和坚固。
在辽阳的军工厂里,工匠们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火花四溅,锤声不断。他们制造出的每一把刀剑,每一副盔甲,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兵贵精不贵多,沈天深知训练的重要性。他从京师调来了一批精锐教习,负责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
辽阳城外的训练场上,新兵们在教官的指挥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
晨曦初露,新兵们已经列队集合,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教官们一丝不苟地指导他们的射箭、格斗和阵法演练。
沈天时常亲自巡视训练场,看到新兵们挥汗如雨,却士气高昂,他感到无比欣慰。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辽阳的扩军工作初见成效。新兵们已经成长为训练有素的士兵,装备精良,战斗力大大提升。辽阳城的防御工事也得到了加强,城墙更为坚固,哨塔和烽火台密布,每个关隘都有重兵把守。
扩军之际,沈天并未忽视对敌情的掌握。他派出多支精干的侦察队,深入敌后,搜集北方游牧民族的动向。侦察队昼伏夜出,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将一份份情报送回京城。
在大殿之上,朱高炽听取了沈天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沈卿,辽阳扩军大有成效,朕深感欣慰。有此强军,北方边患必可平息。”
沈天谦逊地回道:“陛下,此皆臣与众将士之努力,愿我大明永保疆域,国泰民安。”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