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了稳住东吴,与东吴缔约了割地条款,是关于关羽夺取的襄樊:襄樊地区须归东吴,且在交接过程中,双方需维持最大限度的和平与合作,不得有丝毫军事摩擦,以免破坏来之不易的联盟关系。同时,东吴承诺在获得襄樊后,将加强长江防线,确保蜀汉的侧翼安全,共同抵御北方的威胁。
霍青被任命为襄樊临时守将的那一刻,肩上仿佛压上了千斤重担。他知道,襄樊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三国势力版图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其地理位置之关键,足以影响整个南方的局势。北临汉水,南通荆州,东扼吴楚,西控巴蜀,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不确定。
他深知,这座城市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吴蜀联盟的稳固,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霍青一到任,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的工作。
霍青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城墙。历经战乱,原本坚固的城墙已多处破损,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交接无疑是个隐患。他组织工匠日夜赶工,修复裂缝,加固薄弱环节,并增设箭楼与哨所,确保城防固若金汤。霍青亲临现场监督,甚至亲手拿起工具,与士兵们一同劳作,他的身影成为了士气的源泉。
除了军事上的准备,霍青同样重视民心的稳定。襄樊的百姓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人心惶惶。他颁布了一系列安民政策,减免赋税,发放粮草,鼓励农耕,重建家园。霍青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疾苦,亲自调解纠纷,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他还组织医者为伤患治病,开设粥铺救济贫弱,使得襄樊城内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和谐。
在确保城防和民生的同时,霍青并未忘记自已最终的任务——将襄樊平稳过渡给东吴。他深知交接过程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乃至冲突。为此,他制定了详尽的交接计划,从物资清点、人员调动到军事部署,每一项都事无巨细。霍青还亲自书信给陆逊,详细介绍襄樊当前的情况,表达了自已的合作意愿与对交接的重视,力求通过沟通减少交接时可能出现的摩擦。
即便是在准备交接的过程中,霍青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他深知,在这段敏感时期,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是维护秩序的关键。每天清晨,城外的练兵场上都会响起整齐划一的操练声,霍青亲自督训,既是为了提高士气,也是为了让士兵们保持最佳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当东吴的使节携带着陆逊的亲笔信函来到襄樊时,霍青正在城中的议事厅里与众将商议军情。听到使节到来的消息,他立刻站起身来,亲自前去迎接。
使节进入议事厅后,向霍青行了一个礼,然后递上了陆逊的亲笔信函。霍青接过信函,仔细地阅读起来。信中的文字简洁明了,但却流露出陆逊对霍青的敬意和对两国合作的期待。读完信后,霍青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抬起头,看着使节说道:“陆将军的诚意,霍某已经感受到了。明日正午,我会在校场恭候陆将军的大驾,我们将共同完成这次交接仪式,以显示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协作。”
第二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襄樊城的城西校场上,旌旗飘扬,鼓声喧天。霍青身着重甲,手持长枪,率领着一队精兵,早早地便来到了校场之上。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校场两侧,神情肃穆,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支东吴军队缓缓而来,为首的正是陆逊。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身姿挺拔,意气风发。陆逊带领着军队到达校场之后,也不下马,直接驱马来到了中线处。霍青见状,也催马上前,两人在中线处相遇。
两人对视一眼,然后同时勒住马匹,互相抱拳行礼。接着,他们开始交谈起来,语气友好而亲切。虽然双方的语言略有不同,但彼此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在交谈过程中,霍青和陆逊都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霍青开口道:“陆将军,今日之交,非比寻常,它代表了我们两国间的深厚信任。霍某在此,谨代表蜀汉,将襄樊交付于东吴。”
陆逊抱拳回礼:“霍将军,你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东吴定不负所托,襄樊将成为我们共同防御北方强敌的坚固壁垒。愿今后吴蜀联手,共创辉煌。”
仪式过后,霍青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交给了陆逊。这份文书详细记录了襄樊的城防布局、兵力分布等重要信息,它代表着蜀国对吴国的信任。陆逊接过文书,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再次向霍青表示感谢。
霍青亲自带领陆逊及东吴将领巡游城内,介绍防御设施与民情。东吴士兵开始有序入驻,而蜀汉军队则在霍青的指挥下,逐步撤离,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未有一丝冲突发生。陆逊在城头立起东吴的旗帜,宣告了襄樊的新主人。
整个交接仪式进行得异常的顺利。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