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是爆发在唐朝乾符二年(875 年)至中和四年(884 年)的一场民变。以下是关于黄巢起义的具体介绍:
1. 背景:
- 政治方面:唐朝末年,朝政腐败不堪。皇帝不理政事,唐僖宗将所有政事交予宦官田令孜,田令孜招权纳贿。大小官僚贪污腐败,一些禁军士兵通过贿赂获取节度使之位后,对治内民众巧取豪夺。
- 经济方面:统治阶级对民众土地大量兼并,从长安到各地遍布政府田庄、皇室田庄、地主官僚田庄及寺院田庄。同时,唐末政府赋役剥削日益苛重,通过盐、茶、酒专卖及各种苛捐杂税对民众进行暴敛剥削,官僚、地主还将赋税转嫁到人民身上,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 社会方面:此前已有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等,为黄巢起义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启示。而且,关东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唐懿宗不仅不赈济灾民,还派官吏催交赋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 过程:
- 起兵响应:乾符元年(874 年),王仙芝领导几千民众在长垣揭竿而起,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并传檄诸道。乾符二年(875 年)六月,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 王黄分裂: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军会合后并肩作战,但在唐王朝诱降时,王仙芝打算接受左神策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遭到黄巢等将领坚决反对,二人因此分裂。乾符五年(878 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之役中被唐王朝曾元裕部击败斩杀,其余部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分置官属。
- 南下进军:为躲避唐军重兵,黄巢军南下,接连攻下虔、吉、饶、信等州,后又攻打浙东、福州等地,并向岭南进军。
- 北伐长安:在广州休整后,黄巢军开始北伐,连下桂州、永州、衡州、潭州等,渡过长江,北渡淮河进入中原地区。广明元年(880 年)十二月,黄巢率领农民军进入长安,唐僖宗南逃。
- 建立政权:黄巢占领长安后,于当年十二月十三日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 被困与撤离:黄巢占领长安后,安于现状,未乘胜追击残余唐军,使得唐廷有时间重新调兵遣将。唐僖宗任命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进攻起义军,黄巢派军攻打郑畋时中了埋伏。后来唐军从四面围困长安,黄巢主动撤出,东屯灞上。之后又重新杀回长安,但不久再次被唐军围困。
- 起义失败:中和二年(882 年)九月,黄巢大将朱温降唐。同年十二月,唐王朝任命李克
用为雁门节度使,带领军队进攻黄巢。中和三年(883 年)四月,黄巢撤出长安,转入河南,围攻陈州时孟楷被伏杀,黄巢继续围攻陈州,错失发展良机,遭到朱温和李克用等部的重兵围堵。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起义最终失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杀(一说为部下林言所杀,还有说法称黄巢最后出家)。
3. 影响:
- 沉重打击唐朝统治: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使唐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 摧毁门阀士族势力:起义过程中,对富豪、宗室和不肯投降的官吏进行打击,焚毁他们的房屋,剥夺他们的财产,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长期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
- 推动历史发展:黄巢起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