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旱情初现
清晨,阳光艰难地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了李大山一家所在的村庄。这本该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时刻,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沉闷压抑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艰难。
李大山像往常一样,在公鸡的打鸣声中早早地起了床。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简单洗漱后,扛着那把伴随他多年的锄头,脚步沉重地向农田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情忐忑不安,心中默默祈祷着田里的情况不要太糟糕。
当他踏入农田的那一刻,心瞬间如坠冰窖。原本肥沃湿润、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如今变得干裂坚硬,一道道深深的裂缝纵横交错,像是大地绝望的哭泣。曾经绿油油、充满生机的庄稼,此刻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枯黄卷曲,仿佛被抽干了生命的精华。
李大山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和惊恐。他呆呆地站在田边,许久都无法动弹。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蹲下身子,用粗糙的手指轻轻触摸着干燥的土壤,那粗糙的质感和滚烫的温度让他的心愈发沉重。他试图在裂缝中寻找哪怕一丝一毫的湿润,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田边的小河,曾经是这片农田的生命之源,如今水位大幅下降,水流变得缓慢而微弱,仿佛是一个苟延残喘的病人,随时都可能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旱情,来得也太突然了。”李大山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他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那炽热无情的太阳,眼中满是愤怒和不解。这无情的火球似乎要把大地烤焦,把所有的希望都化为灰烬。
李大山迈着仿佛有千斤重的双腿,缓缓地回到家中。走进院子,母亲林婉正在灶台前忙碌着,烟火缭绕中,她的脸上布满了汗水和焦虑。妻子赵小花则在一旁帮忙添柴,神色凝重。
看到李大山那失魂落魄的样子,林婉停下手中的活计,急切地问道:“大山,田里情况咋样?”
李大山嘴唇颤抖着,声音低沉而沙哑:“娘,情况糟透了。土地干裂得不成样子,庄稼眼看就要全完了。”
林婉的身子晃了晃,险些站立不稳。赵小花赶紧扶住她,眼中也蓄满了泪水:“这可怎么办?咱们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地里的收成过日子呢。”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镇定下来:“我再去村里跟大伙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来。”
说完,他转身又出了门。
村里的晒谷场上,人们早已聚在一起,个个面色凝重,忧心忡忡。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场罕见的旱情。
“这老天是要绝了咱们的活路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地叹息着,浑浊的眼中满是绝望。
“可不是嘛,这没水可怎么种地啊!咱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都死光。”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挥舞着拳头,满脸的愤怒和不甘。
李大山挤入人群,大声说道:“大家先别慌,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有人提议:“要不咱们去邻村借水?听说他们那还有几口深井,水还比较充足。”
立刻有人反驳:“邻村的人能答应吗?就算答应了,这借来的水也不够咱们这么多人用啊。”
又有人说:“要不咱们集体挖深井?说不定能挖到地下水。”
但也有人担忧:“挖深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不能保证一定能挖到水。”
众人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
李大山心情沉重地回到家中,疲惫地瘫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赵小花默默地端来一碗水,递到他面前:“先喝点水,别太着急,总会有办法的。”
李大山接过水,一饮而尽,心中却依旧充满了焦虑。
孩子们也懂事地不再吵闹,乖乖地坐在一旁,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夜晚,李大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赵小花也没有睡着,她轻轻地握住李大山的手,说:“大山,不管怎样,咱们一家人一起面对。只要咱们不放弃,总会找到出路的。”
李大山紧紧地握住妻子的手,心中感到一丝温暖和力量:“小花,你放心,我不会让这个家垮掉的。”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给黑暗的房间带来一丝微弱的光亮。李大山望着那片月光,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家人度过这次难关。
在这艰难的时刻,一家人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林婉默默地为一家人准备着简单的饭菜,虽然粗陋,但却充满了家的温暖。赵小花则精打细算地安排着家里为数不多的存粮,希望能让一家人多撑一些时日。
日子一天天过去,旱情愈发严重。村里的池塘渐渐干涸,井水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开始落叶,草地变得枯黄。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绝望,但李大山一家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李大山四处打听寻找解决旱情的方法,他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去请教远方的老农。林婉则带着赵小花和孩子们在山上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和野果,以补充家里日渐减少的食物。
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天灾,迎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