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 4 月,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姗姗那略显杂乱的书桌上。她看着手中的销售报表,心中满是喜悦与自豪。上个月,她的小说销售量成功突破了 500 本,这是她写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按照与出版社的约定,这个月她可以拿到 1252 元的稿费,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姗姗伸了个懒腰,将目光投向窗外的街道。街上传来阵阵流行音乐的旋律,那是崔健的《一无所有》,摇滚乐正以其独特的激情与叛逆席卷着 80 年代的年轻人。路边的音像店门口,张贴着各种港台歌星的海报,张国荣、梅艳芳的形象吸引着无数歌迷驻足。
她的思绪也随之飘远,回想起自已为了写作付出的点点滴滴。第一本小说的成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写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闲暇时,她也会和朋友们去录像厅看港片,成龙的功夫喜剧总是能让大家捧腹大笑,而周润发的《上海滩》则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许文强的风衣和墨镜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对象。
此时,她的第二本小说也已经基本完成。这本小说聚焦于 80 年代一户人家的日常琐事,从柴米油盐到邻里关系,从家庭矛盾到个人梦想,她试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画卷。在创作过程中,姗姗深入挖掘自已的记忆和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力求让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比如书中的年轻人会谈论着刚看过的《射雕英雄传》,对郭靖和黄蓉的奇遇津津乐道;家庭主妇们则会在午后一边织毛衣,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杨家将》。
她知道,这本小说不出意外将会在 5 月份完结。之后,它将承载着她的心血与期望,走向市场,面对读者们的检验。姗姗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许忐忑。但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停下手中的笔,因为她深知,写作已经成为自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与这个世界对话、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闷热的天气笼罩着校园,仿佛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黏腻的薄纱。姗姗每日不是在图书馆里埋头于故纸堆间,就是在寝室中对着空白的稿纸发呆。她的第二本小说虽已临近尾声,可她却像陷入了一团迷雾,灵感枯竭,毫无思绪。
“或许出去走走会有帮助。”姗姗这样想着,便起身前往了人民公园。一进公园,葱郁的绿树和娇艳的花丛映入眼帘,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她心头些许的烦闷,果然风景如画。
姗姗找了一处静谧的角落,支起画板,开始用画笔描绘眼前的美景。她专注于色彩与线条的交织,试图将这片刻的美好定格。就在她刚放下画笔,长舒一口气时,身旁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你是一个画家吗?”
姗姗回头,看到一位男生正带着微笑看着她。那男生长相清秀,双眸明亮有神,高挺的鼻梁下,薄唇微微上扬,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不失俊朗。
“我不是,只是随便画画。”姗姗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你别谦虚了,我瞧着你这画很有韵味。我是交大的学生,你呢,也是学生吗?”男生真诚地夸赞着,声音清朗。
姗姗微微红了脸:“没错,我是复旦的。”
男生眼睛亮了起来:“复旦可是名校啊。我叫赵墨安,学法律的,平时就爱跟人聊聊天,你在复旦学美术专业吗?”
姗姗摇摇头笑着说:“我叫姗姗,是中文系的,整日就和文字打交道,最近在写小说,没什么灵感,才跑来这公园逛逛。”
赵墨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写小说可不容易,这得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你写的是哪类小说呢?”
“就是关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想展现 80 年代普通人家的酸甜苦辣,可越到后面越觉得力不从心。”姗姗无奈地叹了口气。
赵墨安轻轻拍了下脑袋:“我觉得你可以多留意下身边的人和事,就像这公园里,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故事。像那边下棋的老大爷,说不定就有着传奇的过往。”
姗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若有所悟:“你说得有道理,我之前太局限了。对了,你学法律,是不是以后想当大律师?”
赵墨安笑了起来:“有这个想法,现在国家也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我就想学好专业知识,将来能在这方面出份力,让更多的人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已的权益。”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洒下,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姗姗看了看天色,意识到该回学校了。
“很高兴认识你,我得回学校了。”姗姗说道。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聊。”赵墨安眼中带着一丝不舍。
姗姗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回校的路上,她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赵墨安的笑容和他们聊天的画面,心中泛起一丝别样的涟漪。而这一次的邂逅,也如同一个小插曲,悄然地在她忙碌而又有些迷茫的生活中奏响了一段清新的旋律。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