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 6 月的阳光热烈而明亮,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姗姗肩头。当得知小说销售量竟突破 3000 本时,她手中的信件不禁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惊喜。
这本凝聚心血的作品,起初仅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书架上安静陈列。她曾心怀忐忑,不知它能否在茫茫书海中泛起涟漪。
而此刻,出版社的通知如同一束强光,照亮新的征程——书将在江苏、浙江一带发售。姗姗仿佛已看到,在江南水乡的书店里,人们翻开书页,沉浸其中。知道这本书的人会更多,那些细腻的文字,终于有机会触碰更多心灵。
这学期渐近尾声,夏日的暖阳懒洋洋地透过窗户,洒在寝室的地面上。姗姗正和室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趣事,欢声笑语在小小的空间里回荡。
突然,宿管阿姨那熟悉的大嗓门从楼下传来:“吴姗姗,有你的电话!”姗姗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急忙放下手中的书本,趿拉着拖鞋就往楼下冲去。
她气喘吁吁地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润的声音:“姗姗,我是赵墨安。”听到这个名字,姗姗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嗨,墨安,怎么突然想起给我打电话啦?”
赵墨安略带笑意地说:“这不是学期快结束了,大家都忙得差不多,周末有空吗?我知道张园最近布置了些新的展览,很有意思,想约你一起去逛逛。”
姗姗微微仰头,思索片刻,脑海中浮现出张园那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穿梭其中看展览的惬意画面,“听起来不错呀,我正好也想放松放松。”
赵墨安语气里透着欣喜:“那太好了!星期六早上10点,我们在公交车站见面怎么样?坐公交过去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姗姗欣然答应:“行啊,就这么说定了,周六10点公交站见。”
两人敲定后,挂了电话,姗姗脸颊微红,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寝室,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格外香甜。
星期六的晨曦,轻轻撩开城市的梦纱,姗姗早早地从温馨被窝里钻出来,满心雀跃。她站在镜子前,精心收拾自已,将一头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头。
确认时间差不多后,她匆匆出门,微风轻拂,吹起她的衣角。来到约定的公交站,她一眼就瞧见了赵墨安。他身着简约的白衬衫,下身搭配深蓝色牛仔裤,阳光洒在身上,勾勒出挺拔身姿。赵墨安双手插兜,正望向远方,察觉到姗姗的到来,转过头,嘴角上扬,露出温暖笑容,眼中满是期待。
姗姗有些羞涩地快步走上前,“等很久了吗?”赵墨安温柔回应:“没有,我也刚到。”
这时,公交车缓缓驶来,两人并肩上车,开启这充满未知与美好的一天。
1984 年的上海,阳光透过斑驳梧桐叶,洒在张园的青石板路上。赵墨安与姗姗携手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园子。
彼时的张园,老式石库门错落有致,红墙青瓦在岁月中略显斑驳。姗姗穿着碎花连衣裙,扎着马尾,好奇地张望着。赵墨安笑着为她讲解:“这张园当年可热闹,各界名人都爱来。”
他们先走进一处石库门住宅,天井里摆放着几盆兰花,厅堂中挂着旧字画。姗姗轻抚雕花门窗,感受往昔繁华。赵墨安说:“以前这里说不定高朋满座,文人墨客吟诗作对。”
午后,两人在弄堂口买了几分钱的棒冰,坐在小板凳上吃着。弄堂里孩子们嬉笑追逐,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赵墨安看着姗姗,眼中满是爱意。
夕阳西下,余晖染红天边。他们漫步到张园一角,几株老桂树散发着甜香。赵墨安看着姗姗的说,郑重道:“以后只要你想来我随时陪你逛张园。”姗姗脸颊绯红,点头微笑。
从张园出来,暮色已悄然笼罩上海。赵墨安和姗姗顺着街边微黄的路灯,来到一家国营饭店。店门口挂着醒目的红灯笼,“上海饭店”四个大字透着质朴。
走进店内,白墙灰地,几张方桌整齐排列,墙上张贴着宣传画。服务员热情招呼,递上菜单,字迹工整,菜品不多,皆是本帮经典。赵墨安眼神温和地看向姗姗:“点些你爱吃的,别客气。” 姗姗微微歪头,手指轻点菜单,抿嘴笑道:“那就红烧肉、油爆虾,再加个响油鳝糊吧。”
很快,红烧肉上桌,色泽红亮,颤巍巍泛着诱人光泽。姗姗眼睛一亮,轻舔了下嘴唇,迫不及待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她微微闭眼,脸上满是陶醉,含糊说道:“嗯,这味道,太赞了。”赵墨安看着她,嘴角上扬,眼神宠溺,也跟着夹起一块,慢慢咀嚼品味。
油爆虾紧接着端来,外壳酥脆,虾肉鲜嫩,虾脑的鲜汁在口中迸发。姗姗吃得兴起,不时用手捋捋耳边碎发,还不忘竖起大拇指:“这虾,鲜得眉毛都要掉啦!”赵墨安笑着摇头,抽出纸巾,轻轻为她擦去嘴角的酱汁,“慢点吃,没人和你抢。”
响油鳝糊刚上桌,热油还“滋滋”作响,浓郁蒜香扑鼻。赵墨安细心地挑去鳝丝小刺,放入姗姗碗中,柔声道:“小心刺。”姗姗抬眸,眼中满是感动,夹起鳝丝送入口中,满足地眯起眼,两人在温馨氛围里,边吃边聊张园见闻。窗外夜色渐深,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在这一顿饭里,愈发浓郁。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