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的夏天,炽热的阳光洒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喜讯如清风拂过,让整个小巷都沸腾起来——吴姗姗成功考入复旦大学,庄图南则踏入了同济大学的校门。这是小巷前所未有的荣耀,两家的欢喜如同盛开的繁花,绽放在每一个角落。
八月底,开学的日子渐近,庄超英和黄玲满心不舍,一心想着送儿子去同济报到。庄图南却深知,自已已经长大,渴望独立地去面对全新的生活。他带着坚定又温和的神情婉拒了父母:“爸妈,我能行,我想自已去。”
黄玲的眼中闪过一丝失落,那是对儿子羽翼渐丰的不舍与牵挂。庄超英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想独立闯荡,咱们得体谅,得支持。”
上海火车站外,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一辆辆高校接新生的校车整齐地停放着。吴姗姗和庄图南相视一笑,眼中既有对未知的憧憬,也有对彼此的鼓励。随后,吴姗姗转身,与其他复旦新生一道,背着行李踏上了前往复旦大学的校车。庄图南深吸一口气,也踏上了驶向同济的校车。
车缓缓启动,两人透过车窗,望着逐渐远去的火车站。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熟悉的小巷,心中五味杂陈。虽不在同一所学校,但所幸两所学校相距不远,就像在这茫茫大都市中,彼此仍有一份温暖的依靠,一颗定心的锚。
吴姗姗踏入复旦大学的校园,仿佛踏入了一片知识的广袤海洋,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鲜与兴奋。校园的大门庄严肃穆,带着历史的厚重感,门柱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沿着主干道前行,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它们的枝叶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斑驳的树影洒在地上,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古老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红砖外墙爬满了岁月的藤蔓,墙壁上偶尔可见一些被风雨侵蚀的痕迹,却丝毫不减其学术的庄严。走进教学楼,木质的楼梯扶手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光滑无比,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有些陈旧,但桌面的刻痕中似乎留存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奋斗的记忆。
大学的时光相较中学确实更为充裕,她的小说创作也因此如鱼得水,进度一日千里。在那些阳光洒落书页的空闲午后,或是月色如水的静谧夜晚,姗姗总会坐在校园的长椅上,或是宿舍的书桌前,手中的笔在稿纸上沙沙游走。她将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化作灵动的文字,有关于古老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书声,那是不同地域、不同口音的同学汇聚一堂,共同追逐知识梦想的声音;有关于校园小径旁法国梧桐树下,同学们热烈讨论哲学与诗歌的场景,从尼采到雪莱,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还有关于学校简陋却充满活力的社团招新活动,一群怀揣热情的年轻人,或为音乐,或为绘画,或为文学,努力吆喝、尽情展现自我的画面。
她把这些写满校园生活的信纸仔细叠好,装入信封,寄给远方的小敏和小军。那些信件带着上海的气息,带着大学的朝气,穿越万水千山,飞向他们的手中。小敏和小军收到信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在自家小院里阅读,边读边想象着姗姗姐在大学中的精彩生活,心中满是羡慕与向往。小军则会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们分享姐姐信中的趣事,让大家都对那遥远而迷人的大学校园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