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屯骑,本应在皇甫嵩的麾下,为何这符节却是在盖勋手中。
原来当年皇甫嵩奉灵帝刘宏之命,率三万汉屯骑驻于扶风郡,镇守凉州及司隶,这一去便一直留在了扶风郡。
至于后来汉廷异变,盖勋曾劝皇甫嵩率军折返入京,力挽狂澜。
但皇甫嵩对于刘宏曾经对自己夺权而耿耿于怀,不肯发兵平乱。
等到董卓迁都长安,以献帝刘协之名,让皇甫嵩入宫受职,任为城门校尉。
长史梁衍劝谏皇甫嵩不要前往,否则尽毁名节,皇甫嵩却以为董卓昔日曾为自己副将,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结果,皇甫嵩到任不久后,便被人栽赃陷害,锒铛入狱,而这一切正是董卓的指使。
幸而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有些交情,在宴会席间当众向董卓落泪叩首。
一时间让董卓下不来台,只好命人释放皇甫嵩,甚至任命皇甫嵩为御史中丞。
而免去性命之忧的皇甫嵩出狱后,却心性大变,由曾经的雁门兵神变为受惊之鸟。
每逢董卓的青盖金华车入宫时,皇甫嵩都会以跪拜之礼迎送,群臣也因此更加忌惮董卓,毕竟他们的骨头可没有皇甫嵩硬。
那些随皇甫嵩背井离乡的雁门汉屯骑,见皇甫嵩变成了迎合权贵的“废人”,纷纷想要离去归乡。
却有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再次站了出来,他决定将父亲的汉屯骑符节托付给盖勋,毕竟盖勋才是真正心系汉廷、想要匡扶汉室的人。
但皇甫坚寿却是看错了自己,皇甫嵩。
天下人笑皇甫嵩晚节尽失,皇甫嵩笑之以过,但儿子皇甫坚寿的疏远,却是让皇甫嵩心如刀绞。
皇甫嵩虽恨刘宏不信任自己,但始终还是心系汉廷的,否则当年在他全盛时期,完全可以听从阎忠之言,早董卓一步,挟天子以令群雄。
只不过,皇甫嵩征战多年,岂不知趋利避害的道理。
董卓虽被关东联军击退至长安,但他在雒阳的暴行已然让关中世家豪族恐惧,为了避免像雒阳世家豪族一样的遭遇,纷纷向董卓示好。
这些关中世家豪族不仅向董卓进献奇珍异宝,更是将族中子弟派去给董卓做鹰犬。就连郿坞中的三十年积粮,也有一多半是这些关中世家的功劳。
因此,皇甫嵩想要撼动此刻的董卓,如同以卵击石,而关外联军自从将董卓赶出雒阳后便产生内讧,皇甫嵩是指望不上他们了。
而昔日好友中,像他一样能有一支军队傍身的已经寥寥无几,卢植在冀州逝世,而朱儁因为被董卓忌惮,被任为太仆,形同虚设。
因此皇甫嵩便假意向董卓委曲求全,以取得董卓的信任,然后借机向董卓推举“反董人士”壮大实力。
董卓十分满足这种曾经兵神匍匐在自己脚下的虚荣,认为皇甫嵩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肉体凡胎,始终还是难逃对死亡的恐惧。
于是,董卓将皇甫嵩视为苟延残喘、想要求生的老狗,将皇甫嵩留在自己身边,不时羞辱皇甫嵩取乐。
一日,董卓问皇甫嵩道: “你说,我与姜尚谁更厉害些呢?”。
皇甫嵩匍匐在地,仰头恭敬答道:
“自然是太师(董卓)更厉害一些,姜尚无论如何都只是臣子,但太师却有帝王之志,岂是姜尚所能比的?!”。
董卓听罢哈哈大笑,却还是刁难道: “皇甫嵩,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暗讽我有谋篡之意?!”。
“怎么会呢?即便太师真的取汉帝而代之,那也是众望所归,天运如此!”。
看到皇甫嵩唯唯诺诺的样子,董卓与旁人笑言道: “看来人老了,胆子也会变小的”。
“只不过,太师却有一点,比不上姜尚”。
董卓正在嬉笑,却听皇甫嵩从嘴里蹦出这么一句,不禁怒声道: “你且说说,我输在哪里?”。
“昔日姜尚辅国,时有三监之乱,姜尚能领兵平定,而太师却不能将关东群雄平定,使各州归心”。
皇甫嵩此言一出,董卓不得不又对皇甫嵩另眼相待,这皇甫嵩胆子是变小了不少,不过看事情却是透彻。
这关外联军确实是董卓的一块心病,董卓虽退居长安,却也不得不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来防备这些家伙。
“那你有何见解?!”。
听董卓问起,皇甫嵩却是说道: “前些日子,太仆朱儁曾想联合我,对太师不利,被我拒绝。
太师若是要杀朱儁倒是容易,不过却会被世人耻笑。
我倒是有个一石二鸟之计,既可以除掉朱儁,又可以让关东联军遭受重创”。
听皇甫嵩如是说,董卓不禁面露鄙夷之色,这朱儁毕竟与皇甫嵩是好友,如今皇甫嵩竟贪生怕死到这种程度,竟然要出卖自己的好友。
只听皇甫嵩继续道:
“太师可差朱儁引兵复归雒阳,与关东联军成敌对之势,何须太师以董越、牛辅等自己人牵制关东联军。
无论朱儁还是关东联军,他们任何一方受损,对太师而言,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董卓虽然看轻皇甫嵩,但还是仔细琢磨了皇甫嵩的话。
最后决定依皇甫嵩之计,让朱儁领一支兵马、由河南尹杨懿监军,赶赴雒阳。
然而朱儁抵达雒阳,却是暗中与黑山校尉联系,将河南尹杨懿诛杀,占据雒阳。
这黑山校尉正是当年与张燕决裂、从黑山军出走的杨凤,杨凤还在张燕手下时,曾多次被朱儁打败,如今拥戴朱儁也是心悦诚服。
董卓闻讯后大怒,想要征讨朱儁,但并州牧张杨、衮州牧曹操均以朱儁关系要好,不得已只能作罢。
而这一切正是皇甫嵩忍辱负重的目的,他就是要从董卓这里分化出更多的反董力量。
不过,子侄们对皇甫嵩的误解却是越来越大,对皇甫嵩也是越来越疏远。
皇甫嵩郁郁寡欢之下,最终在府中病逝,而送丧之人寥寥无几,子侄们甚至不愿为皇甫嵩守灵。
直到后来朱儁与各路军阀联军攻入长安,为皇甫嵩平反,将其中原委昭告天下。
儿子皇甫坚寿、侄子皇甫郦这才明白误解了皇甫嵩,无不在皇甫嵩墓前,痛哭叩首,就连额头也磕出血来。
然而死者已逝,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皇甫嵩一生征战无数,到头来却是带着悲痛遗憾离去。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