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陶渊明书院代课
一日,书院讲堂内,周士章同陶渊明来在学生们面前。
周士章对在座的学子们说道:“今天起将由陶先生代课十五日,先生教什么便要认真地教其听从。”
周士章厉声道:“知道不?怎不回声。”众学子异口同声“知道。”
周士章道:“是夫子好不容易请来之良师,乃赫赫有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田园诗祖。”
在座学子皆有喧然,是惊诧,高兴亦有的不屑。周士章说罢后便走出讲堂,离开教学斋。
陶渊明道:“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喜欢同你们做朋友。”
梁山伯、英台等人闻是,五柳先生个个喜出望外 惟马文才同赵子楚似有不屑一顾之感,厌恶之色初显其表。马文才于座位站了起身,冷然向道:“请向陶元亮可是先生?”
陶渊明听了马文才这番质问,欣欣然笑道:“我陶渊明乃闲野之人,哪里是什么先生,只和大伙一样,求学问。”
马文才听后便道:“整个讲堂惟先生最高,如果你不是先生请离开学堂这神圣的地方。”
陶渊明从容淡定地道:“学堂向来是以学问高者为尊,我虽称不上什么博览群书通天文地理,但诗词辞赋比起你们夫子我高得几筹?”
陶渊明拿出了只酒坛子放于桌案,以樽入酒,呵呵道:“渊明让大家喝点小酒放松放松,好尽情发挥自位的才情。”
书院学子恐惟学校之规乃避之不及,却闻陶渊明道一切事由他负责,又何奈是近近有名的五柳先生敬酒,多少学子都喝了一些。陶渊明让在座学子随兴书写文章,课后陶渊明整理其学子们各自的文章转由夫子周章阅览。周士章将学子们的文章一一看过之后,有些感觉不可思议道:“渊明兄,这些真的是书院学子们之各作?不可思议,堪字字珠玑。”
陶渊明悠然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让他们喝点酒放松放松,好尽情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出来。”周士章听了陶渊明如此言辞,不由得呵呵笑道:“想不到这酒还有如此之妙用,渊明兄可谓高师,一日之师学子如饮慧泉啊。”
学堂外,陶渊明闲坐于块假石上。一个叫潘晓柏的学子前来向他求教,道:“陶先生,学生十分敬佩您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您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感激不尽。”
陶渊明听此话之后,禁不住大笑几下,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办法,全靠下苦功夫来,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那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于是拉着他的手来到刚种的树苗旁,指着一根苗,说道:“你蹲在这,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不是在长高?”
那学子遵嘱注视了良久,仍不见树苗以上长,便对陶渊明说道:“没见它在长呀!”
陶渊明反问道:“不见长吗?那么,矮小树苗如何变得大树?”
陶渊明见少年低首不言,进而引导,道:“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乃一点一滴积累所成,有时连自已也无察觉,只要勤学莫辍积少总成多。”
接着,陶渊明令少年入厨房,指着磨刀石,问他:“磨刀石为何如马鞍一般凹。”
“是磨成的。”少年回答。
\"那它是哪天磨成这样的”陶渊明问那个少年,少年摇首不语。
陶渊明道:“天天在磨刀石头上面磨刀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如此,学习亦是如此,如不坚持,每日必有缺欠。”
潘晓柏乃恍然大悟,连忙向陶渊明行了大礼,道:“多谢陶先生指教,学生日后不求甚么妙法,请先生为晚生留几句话,学生当时时刻刻谨记心中。”
陶渊明欣然在纸上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授课已有一十四日,只剩下最后一日了。书院学堂上,陶渊明对众学子道:“今天是陶某最后一堂课了,这些天同大伙们相处得也还算融洽,要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呀!学子们心中微有遗憾,不好露于表外。”
陶渊明道:“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楚辞也不是尚书,我只是想问问在座的大家有没有从古至今最为敬佩的人物?”
在座学子皆异口同声“有”。
陶渊明于是点名提问,他第一个便叫道祝英台的名字,祝英台即起身,陶渊明问道:“祝英台,古今之人你最欣赏的是谁!”
祝英台回答:“三国的蔡文姬,能辨琴律,才气不凡,书有《悲愤诗》熔个人痛苦遭遇,人民苦难,尽挥于诗中,心悲悯人。”
陶渊明听后,拍手叫好,道:“如此钟情《悲愤诗》,可能将全诗背出来吗。”
祝英台巧笑婿然,道:“此不难。”于是她缓缓背起了蔡文姬的《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
志意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
桌众来东下.....。”
刚背到此,陶渊明挥了挥,道:“够了,坐下来吧。”
祝英台坐了下来。陶渊明问完英台,便向马文才道:“学子马文才,古今人物你又欣赏谁呢?”
马文才脱口而出:“古今人物我欣赏的是曹操,他是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袅雄。”
陶渊明笑道:“真是出乎意料不同凡响!\"陶渊明反向道:\"那你们知道我陶渊明,古今人物,最欣赏的是谁吗?山伯、你猜猜说.。”
梁山伯起身想了想,回道:“是...避世隐居的伯夷、叔齐。”
陶渊明听后,拍了折扇,道:“是荆轲!”
梁山伯坐下,听了陶渊明道出的人名,同祝英台略感料未及,异同音道:“是刺杀秦王的荆轲?”
陶渊明捋了捋灰白灰白的胡须,道:“虽然壮志未成功,却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啊。”
“好一个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堪是大气非凡之魅。”
陶渊明道:“此课便是以你们的.…...以你们最欣赏的古今人物为题主,写篇诗,四言,五言,七言律都好,体自由挥发挥发,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去写,把自已对所欣之者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
赵子楚脱口而出:“我们写古今人物咏,那陶先生做甚?”
陶渊明大笑道:\"我自然是同你们一样,写文章啦。”
说罢,陶渊明坐于桌案,砚墨挥毫,写下了一首《咏荆轲》,诗曰: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将诗写好后,放于案上置于不理。有一学子问马文才,“为何欣赏曹操。”
马文才回道:“曹操虽攻打黄中军,却没有违反黄巾起义的目的 如果不是曹操救了蔡文姬,那这个才女何以留下名流千古的《胡茄十八》。”
说这话时,他眼神暧昧地看向祝英台 。
山伯同英台写完咏诗后,两人交换彼此文章来看,梁山伯见英台写的《咏文姬》,不即字秀媚,文才更透其秀,字字媚珠玑,诗如下曰:“能辨琴瑟琰昭姬,十二才华扬圉镇。飘零红颜命坎坷,曲折人生旷古今。异国他乡痛心扉,落叶归根回中原。满腔悲愤赋离骚,流芳《胡笳十八拍》。红消香断谁人怜,琰女平生千古传?”
梁山伯看后,赞道:“英台,这首《咏文姬》你写得真好。”
祝英台对梁山伯嫣然一笑,用手掐了一下他的肩头,道:“写得这样糟糕,你还故意来取笑我,实乃狡猾兮兮。”
祝英台看了梁山伯的《夏禹公颂》,问道:“你欣赏的是大禹?治水的大禹。”
梁山伯道:“大禹为天下苍生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久,弃小家为大家,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
这时陶渊明挥手向尼山书院的学子告别,步行回到了彭泽桑落州的一座南山脚下过起了隐居生活,称为桃花源。他归田园后,改名为潜,陶潜也。以后他归田生活了二十多年,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这是后话,即不表兮。
祝英台长长地舒了口气,道:“陶大叔就这样离开书院了,能多留几日做我们的导师也好呀!”
“陶大叔有他要过的生活,”梁山伯道:\"这些日时由陶先生指导我们,还真是受益匪浅,写文章进步不少。”
“是呀,多亏了陶先生,我的诗赋词作才可以更上一层楼。”英台道。
祝英台看着梁山伯温暖的目光,巧笑嫣然,突见梁山伯身上穿的衣服有个地方脱线破了个口子,便道:“山伯,你身上的外衣有处角破了,放学我帮你补吧。
梁山伯听了,道:“只是破了处角,并不碍事的,还是可以穿的。”
英台听了梁山伯的一番话,道:“只需缝几下便好,没什么好麻烦的。”
“想不到英台你还会缝纫。”
祝英台微微低首,道:“我在家里的时候,一日不慎,衣服被树枝划破,家中小九妹见之便拿过去缝补衣裳,我在一边看她缝衣便学会了。”
梁山伯憨憨地笑了一下。
马文才在一旁看见这事情景,颇为愤憾道:“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梁山伯,你真是一个不解风情的草包呆子?”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