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1.地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北纬35°14'~39823、、东经104917'-107*39’。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地形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在地形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索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二是中部干旱带,千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三是南部山区,丘陵沟壑林立,部分地域阴湿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2.气候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南寒北暖等特点。
3.区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包括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4.人口和经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常住人口约720.27万人,其中回族人占35.04%。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069.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
5.交通
(1)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本区,纵贯银川新城市区南北,东接华北重镇包头,与京包铁路相连;西接西北古城兰州,和兰新、兰青、陇海3条铁路衔接。宝中铁路横跨陕甘宁三省区。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2)公路:截至2022年宁夏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10条,普通国道14条,以银川汽车站为中心有近几十条长途汽车线路,可通达全区各市县所在地和陕西、内蒙古、甘肃部分地区。
(3)航空:航空客运开通了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乌鲁木齐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航线,实现了银川至香港、迪拜、首尔直飞。银川到中东货运航线开通。宁夏作为中东航线的中转口,是国内清真食品走出去的必然途径。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周边省区的高速运输网络。
6.资源
(1)水资源: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泾河、祖厉河等。
(2)矿产资源:已获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50多种。宁夏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约为中国平均值的163.5%。
(3)湿地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类。其中,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包括7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与南部山区各河流及湖泊之中,并有少量沼泽分布。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渠沟、水稻田、鱼池,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集中连片等特点。
7.历史沿革
西周建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其以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都称为“朔方”。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市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省宁县,并在此地修建了秦长城和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汉朝属朔方郡。西汉时将北地郡治迁往今甘肃省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汉武帝曾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人,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发,宁夏始称“塞北江南”。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在宁夏兴庆(今银川市)建立大夏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四足鼎立的局面。1271年,元世祖建立元朝,元朝时期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后又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9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二。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1928年10月17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省。1929年建省。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人甘肃省。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二、旅游资源
宁夏的水洞沟是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中国一绝,宁夏之宝”;六盘山风景区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多,自然资源丰富;火石寨是镶嵌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夏王陵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禅佛寺石窟,又称“须弥山佛禅寺”;中卫高庙,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这里分布着9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自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2.中卫沙坡头
中卫沙坡头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在此汇聚一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奔流的黄河,无垠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苍凉的明代长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车,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可骑骆驼遨游沙海,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咫尺之间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异景观3.平罗沙湖
沙湖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国家首批5A级景区,距银川市区约56千米。沙湖盛产鱼、鸟,有数万只鸟在这里栖居,可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沙湖的鱼类十分丰富,不仅有鲤、鲢、鳙、鲩、鲫鱼,而且还有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在沙湖的餐馆里,专门设有鱼宴,烹任沙湖出产的活鱼。湖西贺兰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4.六盘山风景区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使六盘山成为休闲、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荷花沟、白云山等著名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北部有以须弥山石窟为中心的丹霞地貌风景。5.火石寨
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位于宁夏西吉县城以北约15千米处,属六盘山西部余脉。火石寨,以大西北垄断性旅游资源丹霞地貌著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回族风情相互交织构景,如同仙境一般,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宁夏十佳诚信旅游景区之一、文明景区、西北风情自驾车旅游基地,成为宁夏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景区。
三、民俗风情
1.文化艺术
(1)戏剧:花儿剧主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地区,也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
(2)建筑:多以具有穆斯林风格的圆拱为主,加上高大的立柱,气势宏伟,在立柱上,有镂空隔扇装饰,以绿配黄为主。平房屋顶多以平出理,泥浆封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3)开斋节:伊斯兰教历的每年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整个白天,不吃不喝,称为“封斋”。经过一个月的斋戒,在伊斯兰教历九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后的第二天即行开斋,庆祝一个月斋戒期的结束,故名“开斋节”。
(4)圣纪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在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即每年公历6月8日)进行。相传这天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亦称“圣忌”。为缅怀其功德,举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诵经、费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
2.民俗风情
(1)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为叩头的地方),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2)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回族是爱好洁净的民族,有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的优良传统。穆斯林在礼拜前必须沐浴。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小净的洗法有若干程序:洗两手至腕部,洗两遍;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额;洗脚至两踝骨。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禁吃污秽食物,讲究食物的干净卫生。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人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养成了禁食的习惯。回族人还有禁酒的要求,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回族人注重用水和饮水的清洁。
3.地域文化
宁夏文化由典型的多元文化组成,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会处。宁夏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选国家名录。
4.回族简介
(1)回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一回族
回族早期同时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后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也称为清真教,“清”的含义是清净、清洁、远离秽物及恶劣品行;“真”则指真实、真理、真知。伊斯兰教与回族人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2)回族的习俗
①回族的居民建筑和清真寺的建筑,采纳中国传统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样式。其布局和装修独县民族风格,如清真寺都坐西朝东,圣龛背向正西,不用动物图文全用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
②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具有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棉布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另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一般都是绿、黑、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3回族人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油香、微子是各地回族人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人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④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开斋节,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在全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流行,但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的穆斯林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比如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已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一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千干净净。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音译的“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分地区的回族人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
四、风物特产
1.饮食特点
宁夏美食以西北面食为主,清真特色居多。
2.主要美食
烩小吃、黄渠桥羊羔肉、中宁清炖土鸡、鸡肉摊馍、油香、馓子、羊杂碎、羊肉小揪面、手抓羊肉、八宝盖碗茶、生氽面、羊脖子、肉夹馍、炒糊饽、野生蘑菇面等。
3.风物特产
宁夏地方特产最著名的数“四宝”一红、黄、蓝、白。红指枸杞,黄指甘草,蓝指贺兰(砚)石,白指滩羊二毛皮。“新黄宝”有盐酸四环素,“新黑宝”有太西煤,“新白宝”有宁夏大米,“新红宝”有灵武长枣和干红葡萄酒。
4.特色产业
根据通知,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被列人(2023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