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1.地理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邻新疆,东连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透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西藏的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尾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全区地形可分为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藏东峡谷地带三大区域。
2.气候
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西藏的气候独特且复杂多样。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
3.区划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通称“西藏”,首府拉萨市,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下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阿里地区)和74个县(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4.人口和经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约为364.81万人。藏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20.47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132.64亿元,同比增长1.1%。
5.交通
(1)公路:有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中尼公路。那口(2)航空:有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阿里昆莎机场。
(3)铁路:有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和拉林铁路。
6.资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7.历史沿革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一一吐蕃王朝。文成公主任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清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做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22个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颁布的《宪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统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全区自上而下设立民族自治领导机构,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旅游资源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在全国165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西藏有110个,占三分之二,在全国旅游资源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已开发的A级旅游景区117处,其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有5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景区、林芝巴松措
景区、拉萨市大昭寺、拉萨布达拉官景区、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1处(布达拉宫一大昭寺一罗布林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座(拉萨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拉萨、日喀则、江孜);历史文化名镇5处(山南市昌珠镇、日喀则市萨迦镇、定结县陈塘镇、贡嘎县杰德秀镇、托达县托林镇);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
1.拉萨城
拉萨城史称“逻些”,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蓝色欢乐之波”的吉曲河(拉萨河),从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喷珠吐玉,雪浪飞翻,穿过无数森林峡谷,田园牧野,全长315千米,从曲水象鼻湾汇入雅鲁藏布江,形成了蓝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城奇观。拉萨古城就屹立在这条蔚蓝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达拉宫高耸入云天,街道纵横,高楼群集,车水马龙,色彩缤纷。
2.纳木错
纳木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三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据从事青藏高原湖泊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6月,原本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的西藏色林错面积已达2391平方千米,较纳木错多出369平方千米,取代纳木错成为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又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藏语“纳木”,是“天”的意思,“错”是湖,纳木错意为“天湖”。湖面近似长方形,海拔4 718米。湖水湛蓝清澈,水深超过120米。湖中有石质岩岛3个,岸壁陡峭,石骨峥嵘。东南部有半岛伸人水中,岩性属石灰岩,久经溶蚀,形成高原岩溶地貌,主要类型有石林、溶洞、天生桥等。纳木错的水源补给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和低山丘陵的冰雪融水,沿湖有众多大小河溪注人,其中较大的有则曲、昂曲、打尔古藏布、罗萨河等。
3.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大昭寺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4.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女神”,海拔8 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喜马
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正南方。峰顶终年积雪,一派圣洁景象。珠峰地区拥有4座8000米以上、40多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被誉为“地球第三级”。珠峰山脚下建有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一绒布寺,同时,绒布寺也是观看珠穆朗玛峰的最佳位置。珠穆朗玛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
三、民俗风情
1,文化艺术
(1)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人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
(2)茶文化:酥油茶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三碗最为吉利。
(3)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4)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民俗风情
西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有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牧业节日和年节等,既有地方性的,也有全区性的;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世俗方面的;既有农业牧业方面的,也有娱乐竞技的。藏族节日,基本上是欢乐的群众集会。人们借此机会休闲、放松、娱乐,也借此机会载歌载舞,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它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兴奋点。藏族人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止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大部分藏族人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3.地域文化
西藏藏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藏族历史和文学作品也十分丰富,著名史书如《巴协〉《西藏王统记》等,传记文学有《米拉日巴传》等。
4.藏族简介
(1)藏族概况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康藏高原)、青海,此外云南滇西北、甘肃甘南等地区也有分布。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公元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是古代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著名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藏族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特产。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和“羌姆”等。
(2)藏族的习俗
①藏族人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坐北朝南,平顶厚墙,形如碉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楼房的上层住人,下层多作为灶房、库房或畜圈。藏族牧民一般住半永久性的帐房,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毡子覆盖,也叫“黑帐房”。有长方形或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②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③藏族人有着自已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藏族人的饮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等,肉食为风干的牛羊肉,饮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
④藏历年是藏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哈达,互道“扎西徳勒”(吉祥如意),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雪顿节(意为“酸奶盛宴”)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藏历七月初,因活动内容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晒佛节”。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
⑤藏族人在迎接客人时用手蘸酒弹三下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千一杯。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四、风物特产
1.饮食特点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肉、驴肉、骡肉,尤忌吃狗肉。
2.主要美食
肉干、酥油茶、藏族血肠、藏式面条、白肠、糌粑、奶渣包子、奶渣、酸奶饼、青稞酒等。
3.风物特产
唐卡、羊肚菌、龙胆草、藏刀、番红花、藏银、干酪、藏酒、雪莲、尼木藏香、麝香、冬虫夏草、天麻、藏藏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拉萨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奶子等。
4.特色产业
根据通知,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集群被列入《2023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