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1.地理
云南省位于东经97031'~106°11'、北纬21°08'~ 29015',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云南的国境线长约4060 千米,与3个国家接壤:西面是缅甸(主要口岸是瑞丽),南面是老挝(主要口岸是磨憨),东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北部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云南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德钦县、香格里拉市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平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盆地和高原台地,在西南地区俗称“坝子”。
2.气候
云南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但受纬度差异和海拔垂直差异影响,“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全省范围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梅里雪山、春城昆明、西双版纳分别为其代表。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是我国著名避寒胜地。
3.区划
云南简称“云”或“镇”,省会昆明市。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辖地级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8个,129个县(市、区)。
4.人口和经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云南省常住人口为约4 720.93万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有3个州(市),全省城镇化率达50.05%。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89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
5.交通
(1)航空:截至2020年,云南运营的民用运输机场共有15个,其中有1个区域性枢纽机场和14个支线机场。云南民用机场布局初具规模,机场等级、利用率等方面均在全国前列。
(2)公路:截至2021年,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30.0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9900千米。
(3)铁路:100多年前,云南有了第一条铁路一滇越铁路,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云南省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准轨和米轨并存的省份。主要准轨铁路有成昆铁路、沪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昆玉河铁路、广大铁路、大丽铁路等;米轨铁路有昆河铁路。
6.资源
(1)水资源:云南省人均水资源4 535立方米。由于地形缘故,云南的河流落差都很大,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省参与的“西电东送”工程大部分的电能都来自环保的水能发电。云南省降雨充沛,河流众多,年径流量大。
(2)动物资源: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2242种,约占全国51.4%。其中,鸟类945种,兽类300种,鱼类366种,爬行类143 种,两栖类 102种。
(3)矿产资源:云南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云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2种,其31 总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8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锌、石墨、锡、镉等9种。
7.历史沿革
云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以“云岭以南”得名。生活在距今170 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之一。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我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相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个,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彩云南现”说、“云山之南”说、“武帝追梦”说。公元738 年唐王朝扶植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督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都城为大理,疆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西南部地区,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1274年,忽必烈选派色目人赛典赤・瞻思丁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当今的省长),省会中庆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使云南完全纳人了元朝的统一治理范围,开拓了云南历史的新局面。从此,“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在历史上。1382年,明朝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当今的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当今的省军区),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宜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后,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归流”。1949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解放了61个县城,建立了14块根据地。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1950年2月24日,云南全境解放。2013年,设置现行政区划。
二、旅游资源
云南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闻名于海内外。云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9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通海、剑川县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澄江化石遗址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间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优美如画。丽江古城
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2.五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接近赤道的大雪山。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
玉龙雪山是云南亚热带的极高山地,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雪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大致可分为雪域、冰川景观、高山草甸景观、原始森林景观、雪山水景等。
3.泸沽湖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是现今仍旧保留有母系社会传统的摩梭人心中的“母亲湖”,更是无数旅行者梦中的隔世仙境。无论是恍如隔世的自然景观,还是现世仅存的文化传统,都吸引着热爱旅行与探索的人们。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一个未被污染的处女湖。这里还是传说中的女儿国,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由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那么古朴,无论是成丁礼、阿肖婚,还是母系家庭、丧葬,都是绝无仅有的。每个礼仪,每种风俗,都是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一支悠扬动听的牧歌。
4.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位居风光秀丽的苍山脚下,横断山脉南端、洱海之滨。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的。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的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5.双廊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部,是“苍海风光第一镇”。这个小渔村,景色不错,周围有玉几岛、金梭岛和小普陀等岛屿,玉几岛上还有舞蹈家杨丽萍的私人别墅和画家赵青的青庐。静谧是双廊的一大特点,小小的渔村里,不用刻意去寻找什么景色,只要你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那便处处是景,处处是惊喜。登上南诏风情岛更可目睹17米高的汉白玉观音拜弥勒佛山的奇观。
三、民俗风情
1.文化艺术
(1)语言文字:有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歌舞活动:有世界园艺博览园花车游行、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仅在火把节期间)、“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演出、《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演出、泸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会》等。
2.民俗风情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其中云南十八怪、花风俗、云南特色节日(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比较有特色。花山节(苗族):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蒙自屏边,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倒爬花杆。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大理,土特产等物资及文化交流会。木脑纵歌(景颇族):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陇川、芒市,唱歌、跳舞、敬米酒。绕三灵(白族):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大理,宗教祭祀活动,郊游、唱歌。争的”
3.地域文化
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4.白族简介
(1)白族概况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白族主要崇拜“本主”(即村社神)。“本主”被认为是人们生死祸福的掌管者,
是保佑本境之主。各个村子的本主都不一样,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等。白族还信奉道教、佛教。白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建筑、医学、舞蹈、雕刻、绘画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比如《太和更漏中星表》(洞天验方书》等,是白族学者记载和总结古代天文、医学方面宝贵经验的代表作。
白族古城大理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石窟等佛教圣地及文化古迹,都凝结着白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2)白族的习俗
①白族民居讲究以庭院组合建筑群,有“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因楼上楼下有走廊相通,所以人们称这样的房舍为“走马转角楼”。房屋多数为两层小楼,门窗雕刻各种花鸟图案,照壁和门楼造型精美,为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②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红色或黑色丝绒坎肩,右衽结纽处系“三须\"或“五须”银饰品,腰系绣花短围裙;下着蓝色或白色宽裤,足蹬绣花“百节鞋”;喜戴耳环、手镯等首饰。外出时,男女多戴大理草帽。
③平坝地区的白族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人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蔬菜品种丰富,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临河而居的白族人,擅长水鲜烹调。白族人都爱用糯米酿造白酒,用大米制作饵块、饵丝,有些地方还制作蜜饯、雕梅。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砂锅弓鱼”。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④“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节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如今成为民族体育文艺和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大理白族群众要举行“绕三灵”活动,即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音乐,以三弦或唢呐伴奏,唱腔或委婉或高亢,十分动听。
⑤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5.纳西族简介
(1)纳西族概况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因经文讲师称“东巴”而得名。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经及与东巴法事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文字及受其影响的许多方面。著名的《创世纪》是描写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及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具有重要的价值。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3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既有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喂热热”“阿丽丽”“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在中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产生于元代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族人至今尚能演奏。
(2)纳西族的习俗
①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②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欢戴手镯。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
③纳西族人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外出劳动时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喜喝酒,饮浓茶,吃酸、辣、甜味食品。
纳西族的特色食品有丽江粑粑、纳西米灌肠和鸡豆凉粉。纳西族的“三叠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3 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④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祭天、新年、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烧包”会、七月骡马会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棒棒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6.傣族简介
(1)傣族概况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县市。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为传统的拼音文字。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牧。佛教在傣族人民中广泛传播,佛寺众多,未成年男子均要入寺为僧,过一段时间僧侣生活,然后还俗回家。
傣族从事农业,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傣族地区的普洱茶中外驰名。
(2)傣族习俗
①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建于平坝近水之地。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木柱或竹柱支撑,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用茅草排覆盖。悬空铺竹楼板,竹片围墙,既通风又透光。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火。
②傣族男子服饰,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外披毛毡,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男子纹身的习俗普遍。傣族女子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服饰因地而异。
3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人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则主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喜食狗肉,善做烤鸡、烧鸡,最具特色的是用烤制法制作的竹筒饭。嗜酒饮茶,喜嚼槟榔。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
④傣族的主要节日有浴佛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举行,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活动丰富,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关门节,傣语为“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关门的意思是在此期间关起婚姻、爱情之门,一心忙于农事。等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雨季过去,新稻收割完毕,农活减少,婚姻、爱情之门重又开启,为开门节。
四、风物特产
1.饮食特点
滇菜特点选料广、风味多,以烹制山珍、水鲜见长。其口味特点是鲜嫩、清香回
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烂、嫩而不生,点缀得当,造型通真。
2.主要美食
破酥包、饵块、过桥米线、酸角糕、汽锅鸡、丽江粑粑、香竹烤饭、宜威火腿、油炸豌豆粉、野生菌菇宴、大理砂锅鱼、红烧鸡枞、昆明酸腌菜等。
3.风物特产
云南白药、文山三七、紫皮石斛、普洱茶、云南米线、鲜花饼、葫芦丝、宜威火腿,波罗蜜等。
4.特色产业
根据通知,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集群被列入《2023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