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身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
就算是盛长榆不理解,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不服?造反吗?
关键是你有那个资本吗?
无论是那个社会都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而且辞行自已也不算是毫无收获,也结交了一些武将的人脉。
虽说宋朝武将地位不高,可彼此分享些小道消息,这样的交情多多益善呀!
要知道,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消息的快捷,说小了影响吃瓜的速度。
说大了影响的不止是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兴衰,更有甚者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与其在这里患得患失,不如做点实质的事情。
想到此,盛长榆略微不满的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回京后,官家也没有给自已安排新的职位。
之前起居郎的差事应当是没法子做了。
在吏部的任命没有下来之前,盛长榆算得上是停止待业人员。
正好趁着这段时间无事,盛长榆将《西游记》全部默写了下来。
盛长榆离京这段时间,要说谁最思念他,肯定要数文竹书坊的管事们。
之前盛长榆给他们出的主意确实好用,但耐不住还有有部分催更的狂热粉。
这些狂热粉们找不到作者的踪迹,只能一个劲的催文竹书坊的管事们。
好在盛长榆给张辉留了几卷,开始书坊的掌柜们就靠着张辉手里的这几卷续命。
后来由于时局太乱,有几卷没有来的急送回汴京。
就引起了《西游记》书粉的不满,被骚扰的依旧是这群管事们。
文竹书坊的管事是有苦难言呀!
当看到盛长榆再次出现在文竹书坊的时候。
这些管事们不禁潸然泪下。
而且个个都神情流露,毫不作假。
看着这些小老头们眼眶流出豆大的眼泪,盛长榆着实被惊到了。
他们有这么想自已的吗?
自已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管事这么“关心”自已呀!
这段时间,文竹书坊可谓是狠狠地在汴京火了一把。
不仅有闺阁少女们喜好看的“闲书”。
更有深受文人墨客喜好的现象级爆款《西游记》。
再加上文竹书坊不似其他书坊那般死板,不管名气大小,只要书的质量好,或者有亮点或者槽点,一概都收。
主打就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
之前还有人嗤之以鼻,觉得文竹书坊出的书一味迎合读者喜好,少了自已的风骨。
还有不少人抵制文竹书坊出的书。
但你抵制和我的书火有什么关系?
一本《西游记》让文竹书坊赚的是盆满钵满。
除了《西游记》,不少生活拮据的读书人知道文竹书坊广收话本之后,纷纷下海投稿。
李荣就是其中一位。
他写的书之前就投过汴京其他的书坊,不过这些书坊觉着他的书太过怪力乱神,便拒了他。
李荣一听说文竹书坊广收话本,就试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文竹书坊投了稿。
文竹书坊自创立之初,盛长榆就开设了投稿部,书坊内也有专门收稿件的地方,还有有专门的管事负责。
来到文竹书坊后,李荣准备像以往逛书坊那样,先随意转转。
谁知刚进门便有小厮热情的接待他。
这让李荣好生不自在。
以往逛书坊,里面的小厮都高高在上,唯有衣着富贵之人,小厮才会热情的接待。
像他这样的穷书生,一般情况下小厮都是冷脸相迎。
李荣低头看了眼自已的衣着,还是自已常穿的洗的发白的“青”衫呀!
小厮的态度,让李荣对文竹书坊的好感多了几分。
为了不再耽误小厮的时间,李荣直接说明来意。
听见李荣是来投稿的,小厮也并未露出鄙夷之色。
反而是轻车熟路的将李荣带到投稿部。
这再次刷新了李荣的认知,毕竟以往自已这样的没什么名气的穷酸书生去投稿时。
或多或少都会被小厮的刁难。
李荣忐忑的进入了投稿部。
投稿部的房间不大,就六张方桌。
每张方桌上前后都各有一人,其中一人在阅读着什么,另外一人眼巴巴的瞧着。
想必后者也同自已一样是来投稿的吧!
书坊的投稿模式一般是现阅,毕竟这个时代信息不发达。
若是不现阅,书坊拿了稿件不认账怎么办?
还未等李荣细看房间内的情况,就有一小厮上前。
“公子想必是来投稿的吧?有带稿件吗?”
李荣点头,然后将手里的稿件递给小厮。
小厮并没有接,直接给了李荣一个号牌。
让李荣去隔壁等待,轮到他的时候,自已会去隔壁叫号。
李荣拿着号牌去了隔壁,这才发现和他一样排队等号的人不少。
约莫等了一个时辰,终于轮到李荣。
审稿的时间不长,但李荣好像感觉仿佛等了一个世纪。
不过好在李荣的书虽苦涩难懂了点,但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
很难想到这是眼前这个木讷的书生所作。
管事当机立断和李荣签约,并在权限范围内给了李荣极大的好处。
条件是让李荣尽快出下卷,毕竟这些管事是真的被《西游记》的书粉们催怕了。
见不到更新不积极的作者。
回家的路上,李荣穿着“稿费”有点不可思议,仿佛像做梦一样。
让他更做梦的是,他的书火了。
文竹书坊给他的酬劳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李荣不仅日子越过越好,也打出了自已的名气。
像李荣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文竹书坊真的靠这样的模式淘出了不少好书。
再加上文竹书坊独有的活字印刷术,新书很快就能上市。
这些作者出名的同时,连带着文竹书坊也渐渐出名。
在盛长榆离开的这几个月时间,文竹书坊的模式也开始被其他的书坊模仿。
不过很明显,没有背后技术支持时效性完全赶不上文竹书坊。
而且市场占有率也比不上文竹书坊。
其他的作者们见到文竹书坊的效益这么好。
也更加愿意将自已的“心血”投注到文竹书坊。
文竹书坊在汴京风靡一时。
张辉可真是个人才呀!
之前自已要离开汴京,文竹书坊刚刚起步。
盛长榆怕地下的人有异心,便安排张辉暗中管理文竹书坊。
当然不是时时刻刻都盯着书坊,时不时来查账,指导下方向即可。
当然这些也有盛长榆用信件在远程指导。
但这个时代的时效性可见一斑,很多时候都需要张辉自已拿主意。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辉和这些管事能将文竹书坊办到如今的规模,可见其能力。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