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郊工坊开启悠然时光后,李泉将军并未安于闲适。眼见匠人们手艺精湛却生活清苦,工坊发展亦受掣肘,诸多精妙技艺因后继无人、条件局限,似将隐没于岁月,将军心中满是忧虑,决意进宫面圣,为工匠们谋一条光明坦途。
这日,李泉将军身着素锦长袍,身姿挺拔、神色坚毅,踏入巍峨皇城。御书房内,仁义皇帝正埋首书卷,处理朝政之余仍不忘研习经史,听闻将军求见,即刻宣入。将军行礼毕,直言来意,话语诚恳、掷地有声:“陛下,如今山河初定,盛世可期,然臣观城郊工坊诸般匠艺,堪称国之瑰宝,却处境艰难。匠人们日夜操劳,糊口尚难,更无暇精研技艺;工坊招新,年轻人多望而却步,长此以往,手艺失传,损失不可估量。”
皇帝缓缓地将手中那卷珍贵的书卷轻轻搁在了一旁,他那原本专注于书卷文字的目光逐渐变得凝重起来。只见他微微颔首,用一种沉稳而又严肃的神情向面前的将军示意着,仿佛在无声地催促对方继续讲述下去。
皇帝轻启双唇,声音低沉而温和,但其中蕴含的关切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将军啊,你就详细地给朕说一说吧。关于这工坊的情况,朕虽然也略有耳闻,但对于其中具体的细节和真实状况,还真是知之甚少呢。”
将军抱拳,神色动容:“陛下,臣亲眼见那木匠工坊里,老师傅们为了省些木料,连榫卯废料都舍不得丢,反复打磨拼凑;铁匠坊中,炉火日夜不熄,匠人们汗流浃背,打出的农具勉强够农户糊口,工钱却少得可怜。就说前几日,臣碰上铁匠张大山,他家徒四壁,孩子饿得面黄肌瘦,仍守着炉子,只因放不下打铁手艺。年轻后生们瞧着这苦日子,哪个还愿入行?手艺无人传承,往后修缮宫殿、打造兵器,可如何是好?”
皇帝微微皱起眉头,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整日忙于朝政之事,竟然不知道匠人们的生活竟是如此艰难,实在是朕的疏忽啊!将军既然有此想法,就不必有所顾忌,尽管直言吧。”
只见那将军拱手一礼,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微臣恳请您能够提高工匠们的待遇。首先,可以给他们发放丰厚的月俸,确保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衣食无忧,从而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技艺的锤炼之中;其次,还应为他们发放专门的补贴,以便购买更为精良的物料,进而提升所制物品的质量和档次;此外,每当逢年过节之时,应当赐予他们一定数量的粮油布帛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的家人也能感受到这份荣耀与关怀。”说到此处,将军的语气愈发诚恳,仿佛他亲眼目睹过那些匠人们所处的窘迫困境一般。
皇帝听后,略微沉思片刻,眼中忽然闪过一丝认可之意,缓缓开口道:“将军所言极是,这些工匠对于国家的民生以及军备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实理应得到优厚的待遇。只是,关于这银钱物资的具体调配方式,将军可曾有过深思熟虑呢?”
将军早已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回应道:“陛下啊,微臣认为我们可以从全国各地的赋税盈余当中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来,将其作为给工匠们的补贴费用。这样一来呢,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所需物料的购置问题嘛,不妨跟那些商户们好好商量一下,通过大量采购的方式来压低购买成本。另外,每逢重要佳节时需要赐予工匠们的赏赐,完全可以交给内务府去统一筹划安排。根据各个工坊所做出的实际贡献大小来合理分配这些赏赐,如此操作必然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
听到这里,皇帝不禁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嗯,爱卿所言甚是,此计策确实可行。”
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之后,将军趁热打铁继续进言道:“回禀陛下,目前在咱们民间还十分欠缺能够培养手艺工人的专门场所。所以,微臣斗胆向您提议成立一所技术创新学院。这所学院要广泛招揽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担任教师。一方面,请那些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前来传授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要点和精髓之处;另一方面,则邀请那些博学多才的大儒来讲授文化知识以及算学、几何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让入学的学徒们不仅能够学到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具备扎实的学识修养。此外,还应该在学院内部专门设立一个匠艺陈列馆,用来展示历朝历代的精美工艺品,以此启发学员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最后,还要开辟出一些试验工坊,提供给学员们足够的空间去大胆尝试创新,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
皇帝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脸上露出饶有兴致的神情,时不时地插话追问一些关键的细节问题。只见他微微前倾身子,用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语气急切而好奇地问道:“嗯……朕想知道这学院若是真要运作起来,那所需的庞大资金究竟该如何筹措呢?还有那些教导学子们的师资力量又将从何处招募而来啊?另外,如此重要的学院,其场地选址也是至关重要,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合适的地方可供选择呀?”
只见那将军恭敬地拱了拱手,然后条理清晰地回答道:“关于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向城中的那些富绅和商贾们发出号召来解决。他们若是慷慨解囊予以捐助,那么朝廷自然应当给予他们相应的嘉奖以及种种优待政策。如此一来,既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也能保证资金的充足来源。而在师资力量这一方面嘛,相信只要我们发布招募令,各地那些有着精湛技艺的匠艺名家必然会积极响应。此外,再加上朝堂之上诸位贤臣的大力举荐,必定能够招揽到众多优秀的人才前来担任授课之职。至于教学场地的选择,不妨定在城郊那片较为空旷的地方。此地不仅紧邻着各类工坊,十分便于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和经验交流,而且周围环境清幽宁静,有利于广大学子们静下心来专心研修学问。”
听完将军这番详尽的阐述之后,皇帝的眼眸之中不禁流露出了赞赏之意,他连连拍打着面前的桌案,兴奋地说道:“此策略当真是精妙绝伦啊!朕现在立刻就下令让人着手去筹备此事,只盼望着能够早日培育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为我朝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谈及工坊工人读书一事,将军接着道:“工坊工人日常忙碌,求知若渴却分身乏术。臣想,学院可为他们开设夜校、周末讲堂,灵活授课;凭工坊工牌,减免大半学费,使其无经济之忧;家人若愿同来识字学技,亦提供便利,安排适宜课程。”
皇帝欣然同意:“既为朕之工匠,自当给予深造契机,成全这份上进心。只是工坊工人忙于生计,家中琐事繁多,能全心投入学业吗?”
将军忙解释:“陛下放心,臣会安排妥当。工坊可适度调整工时,邻里互助照料家中事务;学院也会准备简易膳食,供工人及家属课后食用,免去奔波劳累。”
“陛下,还有一事关乎工匠安心从业。工匠坊工人若效力满五年,臣建议官府分配住房。不必奢华,只求遮风挡雨、安稳栖身,使其扎根工坊,心无旁骛;成家者能阖家团圆,单身者亦觉有所依傍,全身心投入匠艺传承创新。”将军抱拳恳请。
皇帝起身踱步,权衡片刻后朗声道:“准奏!住房乃民生根基,工匠有此保障,方能施展拳脚,为朕的江山打造更多好物。不过建房诸事繁杂,选址、用料、工期,将军可有规划?”
将军上前一步,呈上备好的图纸:“陛下,臣已粗略勘察,选址于工坊附近闲置空地,方便工匠上下班;用料选用本地砖石木材,坚实耐用且成本可控;工期预计一年,分批建造,确保工匠早日入住。”
皇帝接过图纸,仔细端详,满意笑道:“将军思虑周全,朕无忧矣。”
旨意颁下,消息如春风拂过街巷。宣旨官站在高台,扯着嗓子宣读圣谕,刚一念完,百姓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欢呼声。
“咱工坊的日子有盼头喽!”老匠人眼眶泛红,抬手抹泪,身旁徒弟们激动得又蹦又跳,嘴里喊着:“往后能专心打铁咯,再也不愁饿肚子!”
“能读书识字,还能学手艺,往后咱也是有学问的匠人啦!”年轻后生握拳挥舞,满脸憧憬,转头跟同伴打趣:“等进了学院,我定要把榫卯绝技学个精通!”
妇人拉着孩子,喜滋滋念叨:“当家的在工坊稳住了,往后还有房子,咱再也不用挤那破茅屋咯!”人群里,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浪潮般翻涌。
技术创新学院择址破土,数月间楼宇拔起,师资汇聚;工坊工人争先报名,课余挑灯夜读、热烈研讨,家人孩子伴其左右,课堂内外满是求知热忱。满五年工匠陆续迁入新居,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工坊效率、手艺品质一日千里。
李泉将军亲任学院名誉院长,定期讲学,分享沙场实战与匠坊见闻,激励学员心怀家国做手艺。匠人们不负所望,新型农具助力农耕增产;精巧织机让丝绸更华美;改良兵器充实军备,远销海外扬名异域。往昔匠艺焕发新生,还融合多元文化,孕育无数新奇巧作。
城郊工坊成了各地工匠向往之地,交流频繁、思想碰撞。灵韵公主也投身其中,于学院设花艺、茶艺课程,为匠人们生活添雅致;组织匠人眷属互助工坊,做手工补贴家用,工坊内外其乐融融,凝聚力十足。
数年过去,王朝凭工匠之力经济腾飞,百姓富足。他国纷纷效仿,派使者求取经书、邀匠师出访。皇帝嘉许李泉将军远见卓识,朝堂赐宴;民间百姓自发为将军立碑颂德,铭记这份为匠艺传承、民生福祉奔走的赤诚之心。将军与公主依旧晨起漫步工坊、暮时归家闲叙,看匠韵绵延、手艺长兴,余生岁月尽是欣慰满足,只盼这盛世匠心永传后世,代代不辍。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