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秦刚的思虑,起初浓浓,难以释怀;之后淡淡,聊以自慰。
这一夜,张徕的愁容,自始至终,无法离开自己的脸,枯坐于书房的桌案之前,竟一夜不得合眼。
自小他便以聪慧而出名,背诗默书总是能得到周围人的交口称赞,更是父亲眼中的家族希望。
原本在家里请了私塾老师。但后来看到马伦的学堂名望越来越大,张盛财还是想着把他送过去,希望在那里能够学得更好。
张徕当然并未令人失望,其学业深得马伦的赞扬,并且也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尚佳,赢得了与张家并不十分相符的颇多良好口碑。
只是,生来已经习惯于独享赞誉的他,却必须得在学堂里接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无论是夫子的表扬、还是同学间的称赞,都出现了一个共同要来分享的名字,也就是秦刚。
凭什么?张徕的内心忿然质问:
凭长相外貌?秦刚不过只是一个中等身材,普通相貌。而他张徕身长挺拔,面目俊朗。两人站在一起,他能高过秦刚足足接近半头!
凭家庭出身?他张家在高邮富过三代,叔叔又是在县衙官府里经营多年的豪吏,把持一方,就连知县都得对其高看三分。岂是秦家这等外来的破落小商户之家可比?
所以,打心眼里,张徕根本就是看不起秦刚的。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积怨情绪下,他却继承了其父叔腹黑的个性,又从书本中自认学会了“喜愠不形于色”、“行事不急于一时”的为人谋略,渐渐地成长为了一个有着极深城府的人。
在外人眼中,他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好学生;在同学面前,他也是一个大方友善的谦谦君子;甚至在过去的秦刚眼中,也能算得上是一位值得一交的同学。
但是内心,他却渐渐地已经将秦刚视为自己此生最大的竞争对手、拦路障碍,便早早地就开始在心里的谋划着将其除之而后快。
年初的正月里,一些同学都相约结伴去甓社湖边郊游,这是缘自于高邮城的一个传统:
这甓社湖也被叫作珠湖,传说湖中有神珠,自巨蚌中吐出,其光属天,灿若明日。早年高邮的大贤孙觉就曾在自己参加科举前的那一年亲眼看到过神珠出湖,之后果然一考及第。
于是,从此之后,高邮人便将神珠现身、目睹其光与读书的士子科举及第一事关联在了一起。在城西的甓社湖边这里修建了专门的玩珠亭。
而但凡要参加考试的学生,都会在正月里专门前往湖边的玩珠亭游玩,为当年的考试而祈福,更有人在心底期待着自己也能一睹神珠之光,从而能像孙觉那样中举及第。
大家到了甓社湖边,毕竟是正月里的寒冷时分,湖边也没有什么可看可观的东西。多数的人会躲在那座玩珠亭里吹吹牛。
张徕突然发现秦刚转过了一处灌木之后的湖岸,他心念一动,便跟了过去。
秦刚到这里看了看空旷的湖面几眼后,便转头欲回去,正看见迎面走过来的张徕,便友好地笑了笑说道:“真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
此时的这里,只有他们两人,一个不可抑制的念头突然出现在张徕的心头,他将手一抬,突然指着湖面说道:“那是什么?”
秦刚不知有诈,便转回头去看,而张徕便果断地上前一把将秦刚向湖中推下。
看着秦刚“扑通”一声便掉落到湖水之中,张徕带着惊喜而欣喜的心情四下望了望,极好!谁也没有发现这里发生的事情。
而他赶紧再上前一步站在湖岸看下去,秦刚掉下去的那刹那,一定是被水呛住了嗓子,虽然还在努力地拍着水作着最后的挣扎,却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看着他,张徕的心里默默地说道:
“秦刚啊秦刚,要怪就怪你为何与我生在同一个县城,读着同一间学堂,而你还要死不死地总是在学业上压我一头!希望你重新修个来世,不要站在我们前头了!”
寒冬正月里落水,眼看着秦刚的动作开始变缓,便想着就算他没有现场淹死,能够救上来之后,八成也躲不过风寒侵体而一命呜呼的结局了。
正在此时,湖水深处突然射出了一道极其耀眼的金光,竟然穿过了正在水中挣扎的秦刚,刺得张徕的眼睛有点生疼。
“那是什么?”张徕心中一阵慌乱、又是一阵激动,“难道会是神珠?老天保佑,我今天竟然还能看到神珠?”
只是在刺眼的光亮中,原本在水里默默挣扎快没有劲了的秦刚突然又像是有了劲一样,拼命地从水面伸出了头,并大声地发出了求救的声音。
张徕吓了一跳,再定睛一看,水里的金光又似乎并不是那么地明显了,人命关天,再加上做贼心虚,即使是有神珠的诱惑可能,他也不敢继续留在现场冒险了,于是立刻匆匆离开。
就是此时,却被最早闻声赶来的谈建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最后,他也装模作样也绕了一圈过来关心着大家救人的结果,亲眼看到了谈建他们救上岸来的秦刚,就看他那气若游丝的状态、与浑身湿透、脸色冻得铁青的模样,便定心了——肯定活不过一两天的。
只要秦刚死了,就算是谈建看到了他的背影又怎样?
再说了,他当晚只是派人对他小小地施加了一点点的压力,也就吓得谈建对此事守口如瓶,只字未吐。
只是没有想到,秦刚居然命大,得了邹神医的妙手,还是捡回了一条命。
一计未成,便再出一计,张徕便想着“趁他病、要他命”,派了管家先去假意帮忙借钱,但却在借据上做了圈套,想要趁此机会,一手夺走秦家赖以生存的杂货铺,不但可以顺手帮家里霸占到这处产业,还可彻底摧毁掉秦家可以生存的所有经济基础,让他家没有了饭吃、没有了屋住,这时再去看他靠什么去读书与上学?
谁知道这件事却因不知是谁借给秦家一大笔钱,竟然也未能成功。
而且秦刚还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时,张徕便要担心他是否能够记得起自己当时落水的原因。
为了这一点,在秦刚在家养病的时候,他找了点理由,去秦家试探了两次,发现秦刚在醒来之后,并没有一点点在落水前的记忆,甚至从来就没有怀疑到他的身上,这才稍稍放下心来,算是前面诸多不幸中的万幸了。
接下来,张徕料想着他们终究还要背负着重债,肯定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与考试。
却不曾想到,他家里突然又折腾出一个什么红心咸鸭蛋,满城卖得十分红火,眼看着秦家的经营生计便由此开始翻身好转,而秦刚便就因此顺利重新回到了学堂,这令张徕着实是郁闷至极。
一向沉得住气的张徕这次终于未能忍住,在提前得知马伦要布置的作业时,找了二叔,让他请动县衙的师爷,为自己预先填好了一首《丑奴儿》,虽然中规中矩,但也胜在格式严谨,总想着从未见过作词的秦刚,是很难超过的。
所以,之后李二宝的挑事,背后就是张徕在指使,进而再向秦刚提出作词比试的要求。原先想着,至少可借这次作业比试时能够一举碾压,也能稍稍解得近来的郁闷之气……
哪知最后被碾压的却是自己……
张徕的面前有两张纸,一张是其亲手帮秦刚记下的半阙“少年不识愁”,另一张是由县衙师爷捉刀写就的一整阙词。可是正如秦刚最后嚣张地扬言那般:“少年不识愁”的这半阙词,绝对碾压另一张纸上的东西。
张徕眼前的两张词渐渐地模糊,又只清晰了留下了两个相同的标题,似乎正明白无误地嘲笑他正是一个十足的“丑奴儿”,搬起石头砸中自己的脚。
饶是他拼尽全身的文才与思路,硬是无法作出或修改出更有文采的新词句。
怎么会是这样?纵使以前的秦刚的学业优秀,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让张徕想不出有一丝一毫的胜过可能。
张徕于是想到了秦刚那次跌入湖水中后所出现的那道亮光。
现场的慌乱,使得他事后先想起时,想着也许会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又或是自己过于紧张之下看到的一种幻觉。
只是在秦刚被救回家之后,所发生的一切神奇的改变与眼前的这些现象,开始重新让他开始确信,那道亮光便就应该是传说中的神珠了。
只有这样,现在关于秦刚的一切,才能说得通!
不甘心!着实不甘心!
张徕这时又想到,如果那天他没有那个冲到的想法,秦刚本来就是已经掉头要离开这湖岸边了。而接下来,也就只有自己会在那湖边。
是的,一定是这样的,那颗神珠应该是因为自己的过去而出现。
如果秦刚离开了,如果只有他一人站在湖边,神珠出来之后,福报、幸运、神迹、才华,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属于他张徕的。
却只是自己的一念之差,把秦刚推到了那颗神珠的跟前。
所有的原因,一定会是这样的!
张徕的这一夜,愁肠千转、恨眼直到天亮,最终仍是无计可施,只得将师爷的那篇权作作业带去学堂。
马伦坐在讲桌之后一一收过学生作业时,顺便扫上两三眼看看。
学生只是刚开始练习填词而已。这些作业,首先能交上来的,就是表明了一种态度上的认真,值得肯定,可评一个中下;
其次,如果能把每句的字数写对,那也算是有了长短句的意识,值得鼓励,就可评中了;
然后,每句的意思能够通顺,就算平仄调稍稍有些小毛病,只要最后的押韵能做到,非常优秀了,可以评中上了。
所以马伦的心里预期并不是太高。
在接过张徕的作业时,马伦停留的时间稍长了些,一边看,一边有所点头,张徕的这篇作业算是之前看过的作业中最认真的、也是最成形的一篇了。虽无出彩在处,但毕竟算是一篇合格的词作。
张徕在底下看到夫子的点头,心中却毫无激动的波澜,因为他知道自己这首词与秦刚的差距。只是内心深处还存有一个侥幸——秦刚会不会回家后,做一次“狗尾续貂”之事,补上一段奇烂无比的下半阙,最终拖累得整体成绩输给自己呢。
只是,马伦在接过秦刚的作业时,顺口皱眉问出:“这篇怎么只写了半阙?”
张徕也就心中哀叹:输定了!
秦刚昨夜已想明白,这首词在当下只能止步于这上半阙。
当然此刻他是不敢拿昨天显摆的那些话来回答夫子的,只能赶紧自己认错:“学生愚钝,侥幸有了一点灵感,偶得了这上半阙的几句词句。再要到写下半阙时,却觉腹中俱是草莽,填不下去了……”
这边还在解释中,那边马伦的表情就已经开始奇怪起来,在轻声默念了好几篇之后,越读越觉得有味道,进而抖了抖着手中的作业纸,再次问秦刚:“这半阙之词真是你所作?”
秦刚只能心虚地点头默认。
底上立刻有学生插话:“这就是秦刚所作的,而且是他昨天放学后,当着大家的面,走了九步路就作出来的!我们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
“九步成词?诚不我欺?”马伦心中有点大骇了,“只是此词缺了下半阙,总觉得少了些气势升华的感觉。可惜,可惜。”
秦刚只能继续低头不语。
马伦再次细细品味这半阙词句,不由地哑然失笑道:“昔日黄州就有过‘一句诗人’潘大临,他在重阳节时写出‘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一句之后,突然遇到催租人的打扰,结果再也写不出后面的诗句。但是就此一句惊艳当时的整个诗坛,一时引为佳话。今天秦刚同学的这半阙‘少年不识愁’,虽然用语简朴,但是却韵律十足,已隐然有着大家之风,虽然只是这半阙,但即使如我方才思虑了这许久,也觉得很难续接出能够相配的词风句韵。所以……”
马伦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秦刚的这篇作业,当评为本次作业之上上之作!”
上上之作?
马伦的评价居然如此之高,大家都惊呆了。
昨天听到秦刚随口吟出的这几句,当时大家也只是觉得顺口通畅而已。而且今天听说他就是交了昨天写出的这半阙词,有人还在幸灾乐祸地等着夫子去批评他呢,却怎么也不会料到最后竟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赞赏评价。
于是,众人转眼看秦刚的眼神中满是钦佩。当然啦,平时与其亲近的一般出身的学生,更是隐隐间觉得仿佛自己的面子上都有了光。
另一边的张徕的胸中自然是无比地郁闷。
说来也巧,课间马伦回到后堂的书房批阅其他作业时,高邮军学教授林武功过来串门。
他与马伦熟识,来时也不需走学堂的大门,在偏门处进来后,随手示意看见了他的书僮不必通报,抬脚就走进了书房。
瞧见马伦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略有发呆,不由地笑道:“伯文兄如此入神,可是有了佳作可与我共赏?”
马伦抬眼见是林武功,大喜道:
“文德兄你来得正好,我这里倒是真有一词作,请你来看看如何?”
文德是林武功的表字,他接过递来的这页纸便笑着随意一看。
初读并不起意,再读神情一变,连看几遍后,忙翻转纸背搜寻一番后急问:“这词的下半阙呢?是何人所作?”
马伦一笑:“只有这上半阙,就是我之前与你提及过的一个叫秦刚的学生所作。只是说下半阙自己也没能写得出。”
“哎呀!此子大才啊!”林武功毫不掩饰地赞到,“虽然就此半阙,但其用字干净明快,意境明朗,一副少年懵懂、涉世未深,却要未愁装愁、故作深沉之意跃然纸上……”
马伦倒是提了一些补充的看法:“文德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秦刚乃是一外乡商户之子,幼年丧母,家中止有一父一妹,寻常只得温饱。不曾想上月在城西又遭遇溺水,险些丢了性命。有学生来言,其父差点变卖完家产,才救得其性命。所以,词中所言之少年之愁,绝非寻常之舞象之年的故作呻吟。”
如此一说,林武功倒是对秦刚大感兴趣,便说:“伯文兄可否将此子唤来一见?”
马伦原本就有意将自己的得意学生推荐给林武功,立即着书僮去唤秦刚进来。
秦刚一进门,便看见老师的上首处坐了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文士。
“秦刚啊,快来拜见咱们军学的林文德林教授。”
“学生拜见林教授。”秦刚心中一震,这林教授便是高邮军的最高学政长官,同时也听说是当年的二甲进士,满腹的诗文策论。
“嗯。”林武功见其虽是中等身材,但抬头后双目有神,眉宇间更是几分灵气难掩,不由地心中甚喜,便开口问道,“吾听你夫子所言,寻常功课很是不错。我且来考你几句。”
“但凭教授问之。”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