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共有9门主学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
其实还有一些体育、美术、音乐、电脑之类的学科,不过这些都是副学科了,高考不会考,所以没什么人会特意关注这些。
学生不会,老师不会,家长更不会。
就现在而言,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变质了,它们追求学校升学率,追求学生的成绩,完全忽略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创立最初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出“德智体美劳”的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与素养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等。
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全方面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塑造个人品格与魅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培养公民的公平和公正意识。增加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教育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人群可以更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的繁荣。
教育还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各种文化遗产、传统和价值观,培养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的兴趣,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和多元化。
可见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
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传播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观。
可现在有些学校都已经忘记了教育的初衷!
它们在意的只是成绩单上那一串冰冷的数字!
一些学校在学生的课程上都减少了“副科”的课程。
有一些学校采用“代课”副学科的课被换成主学科,课表上有课却没有老师来上,学生只能上自习。
最夸张的是有些学校就直接取消了所有副学科的课程,以致于很多中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还有“美术、音乐、体育。|”之类的课。
上初中的时候林木木还很奇怪为什么体育老师会经常生病。
尤其是到了初三,无论刮风下雨,晴天还是阴天,一到体育课,体育老师就“生病”了。
高大威武的体育老师经常生病,瘦小娇弱的语文老师反而精神十足。
每次体育课时同学们都会一脸疑问的看着讲台上的语文老师。
它们脸上仿佛在说:“早上还看见体育老师在跑步来着,怎么下午体育老师就生病了?”
现在林木木就不会感到奇怪了,爱生病的体育老师才是好“体育”老师。
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老师的关注重点也变成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部分家长也是如此,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注它的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孩子成绩是提上去了,可生活技能却一窍不通。
在某年的时候,长阳省就有一个“神童”凭借优异的成绩上了清华大学,可令人震惊的是那位“神童”在学校生活不能自理,连洗衣服这种事都不会,最后被学校给劝退了。
原因就在于家长在以前只注重孩子考试成绩,平时什么都不让它做,什么都帮孩子做好了,结果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某些地方的高考状元甚至要去流浪,原因就是除了对付“试卷”它们什么都不会,在考场里面对试卷它们下笔如有神,在生活里它们却显得一无所知!
这是教育的一个断层!
考试成绩大于天的“理念”已经深入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的思想。
这是一种悲哀!
教育理应是全方面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可以概括的。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绝不能培养一群只会考试做题的“人才”!
这样的不是人才!
而是畸才!
社会不需要这样的畸形人才!
只知道做题考试的学生思维会僵化,它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了。
对学习很擅长的它们可能对生活很陌生,很多生活的常识或许它们都不懂,面对现实生活的难题它们会束手无策,甚至走上极端!
好在林木木它们学校并不是只注重学生成绩,长阳一中秉承着全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
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发掘学生的特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